爱情的颜色理论
一九七O年代,一位名叫李约翰(John Alan Lee)的学者,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又是顶着被同学嘲笑「啊哈哈哈你看看你!」的压力,研究和爱情有关的题目。写这种题目,在当时是被看不起到极点──这也叫博士论文?真是没程度!即使是现在,研究爱情的主题压力还是很大,因为没几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羞于承认这是一个攸关人生的议题。
问题是,爱情不重要吗?关于爱情,李约翰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爱情的颜色理论」(Color Theory),又称为「爱的风格」(Love Style)。
他认为,爱情跟颜色是可以类比的。在颜色当中,蓝、黄、红是三原色,可以互相配合搭配、延伸成其他的颜色。李约翰认为,爱情的风格并非一成不变,但基础种类和原色一样,也有三种,就是「肉体爱」、「同伴爱」、「游戏爱」。而它们混合之后不会变成濑尿牛丸,而是组合出常见的六种爱情类型:除了三原色之外,还有「疯狂爱」、「实用爱」和「利他爱」。
外貌协会成员:肉体爱爱情三原色的第一种叫做肉体爱(Eros)。许多人对于对象的外表要求很高,希望对方长得即使比不上金城武,至少也要像都教授一样帅气。身材要有分明的六块肌──我每次跟别人说没有六块肌难过什么?没有六块肌,到麦当劳买就行了嘛~麦克鸡块有六块对不对?不然就是希望对方丰胸长腿、细腰圆臀,一头长发,以芭比娃娃为标准……对身体上的强烈吸引力(Physical Attraction)的期待,简称就是外貌协会的成员。
建构在身体吸引力的爱,就是肉体爱,偶然还会和「一见钟情」扯上关系──这一类的情节在电影里特别多,日常生活非常少。像是「史密斯任务」(Mr. and Mrs. Smith)的情节,男女主角一见面就迸出火花,享受了一夜热情,然后晕茫茫地结婚,结了没几年就开始参加婚姻咨商,原因是他们连对方真名叫什么、靠什么过活都不知道。
有人研究热恋中的情侣,调查他们有多少人自认为是一见钟情?结果呢,在他的研究对象里面,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六到十八左右自认为算是。所以,一见钟情这种事不是没有,但通常你碰不到。可是为什么电影要演?因为电影当然要演那种很离奇、夸张的故事啊,要是演正常人的生活琐事,干脆把自己的日记登出来好了,问题是无聊到毙,谁要看?
这种会造成一见钟情的肉体爱,一开始造成的恋爱动机非常强大,但人类的身体毕竟有其局限,不太可能永远维持青春美貌、年壮力强,因此,通常随着时间的发展,纯粹的肉体爱会慢慢消逝。套句有学问的话,就是「色衰而爱弛」啦!
牵手同行:同伴爱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一种感情状况是你跟他一直认识,然后有一天才蓦然惊觉:唷,你爱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少电影跟故事在讲的就是这个状况,你发现最后最后最后陪伴自己的那个人,其实才是真正爱你的,也是你真正爱的人,只是在某个阶段你看不出来而已。
这样的爱情是从长期的情谊延伸而来的,像亲人一样,代表两人之间的感情已经逐渐脱离了 *** 的范围,变成「伴侣」。而这样的氛围和关系,称为同伴爱(Ste),是爱情三原色的第二种。Ste这个字源于希腊,原意是指手足之间或玩伴之间,随着时间发展,逐步开展的亲爱之情。像朋友关系、伴侣关系……多是这种以互相陪伴为主,而不是以肉体的情感为主。
但在台湾,很多人要嘛担心友情没办法变成爱情,要不然就是担心爱情会变成平淡无味的友情,或是亲情。最常见的爱情问题之一就是:「我跟他在一起已经像亲情了,该怎么办?」、「如果在一起已经没爱情了?」但是亲情有什么不好?如果我们假定那种亲情是「好的亲情」,是亲人之间有来往的那种,有什么不好呢?淡淡的,像一杯开水,没有什么特别的滋味,但能解你的渴。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于「变成亲情」这件事情,就觉得是「我跟他没有什么了」,好像是个该气绝的东西……但人与人到了最高境界,就是这种状态啊!
你说:「原来就这样?那我不要。」那么,你期待的爱情是什么?每天很high很high很high、跟嗑药一样?那样是活不过几岁的。那只是短暂现象,有些甚至对身体有害的。所以,同伴爱其实是人类的一个Blessing,有一个人一直这样跟你在一起,你觉得每天生活得舒服自在,这才是重要的。如果你想要每天活在很high的状态,是缘木求鱼。
而在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婚姻完全不讲究爱情,而是讲究经济、讲究门当户对、讲究社会地位、讲究权力交换。到现在为止,在某些社会圈里面还是这样,有Money跟有Power的人,在替小孩或替自己找结婚对象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钱跟权为重点。我们从社会学来讲,叫做「经济资本」跟「社会资本」或「文化资本」的转换或结合──你看讲得多有学问!
这一类的夫妻要是夸张一点,在古代,结婚前甚至可能没见过面,经常是到新婚之夜才认识对方。他们的情感其实很难建构在肉体之上──根本没见过面,对方是好是坏简直跟买乐透一样,当然谈不上一定要帅哥美女这种要求。在早期的农业社会中,许多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慢慢发展出亲爱之情,进而相互承诺,最后结合在一起。但这在现代都会生活中就比较罕见。
属于这种关系的人,对于明白示爱、说出「我爱你」多半觉得很别扭。要***度一生,他们的感情基础多半来自家庭分工、彼此支持与互相陪伴,心中没有理想的外型条件,也不会有意识地「选择」伴侣。这种温水式的感情其实称不上好或不好,端看情感中的双方是否能接受这种经年累月累积的「星星之火」,而不是「干柴烈火、一发不可收拾」的模式。
风流倜傥:游戏爱游戏爱(Ludus)的原文是拉丁文,是「玩耍」或「游戏」的意思。
游戏爱的典型,在小说、戏剧里常常见到。就像是前面提到的电影「好友万万睡」(Friends with Benefits),男女主角一开始就宣告要进入一段只有 *** 、没有感情的关系。
讲得更白话一点,游戏爱代表的是一种穿开裆裤的心理。这是什么心理呢?
就是随时想尿就尿,反正不会尿湿裤子,一切随心所欲。谈恋爱的时候就先讲好:不知道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问题是谁知道天长地久这回事?
电影里,浪荡子的的典型台词就是:「干嘛这么认真呢?」只要自由地上床,但不打算承诺,格调风流潇洒、行动大胆豪放,却欠缺责任感。
如果对方具有强烈的游戏爱风格,敢大声宣告:「我不相信一夫一妻制。」(还找达尔文当垫背)就别期待他忠诚专一、维持长期而稳定的关系。如果双方都可以潇洒地享受过程、最后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那当然再好不过;但如果最后发现你把对方当成是「生命中的唯一」,对方却只当你是「其中之一」,感情不对等造成的伤心,即使哭瞎了眼睛都于事无补啊~
延伸的颜色──疯狂爱疯狂爱(Mania)这个字源自希腊,原文是theia mania,译成中文叫作「仿佛被雷击中的爱情」──这句话真是再贴切也不过了。
疯狂爱的特征,混合了肉体爱跟游戏爱,有关爱情的一切,都拚命表现得非常夸张强烈,爱要爱得干柴烈火,到了中秋节就要在月亮上绑一个「XXX我爱你」,要送他什么九百朵玫瑰花、九百九十九个月饼,或是用月饼排成「我爱你」之类的戏剧化。
这一类的风格,在爱情连续剧里面有很多经典桥段,像是早年的八点档,男女主角吵架绝不会安分地待在家里吵完就算了,一定要在大雨中狂奔、痛哭,呐喊甚至耳光连发。像是「庭院深深」里头受到婆婆虐待、又被丈夫误会有婚外情的女主角,如果好好坐在客厅和老公把一切讲开,没有在狂风暴雨中奔出家门、在根本像土石流一样的河边坠河,还留下一只鞋让人怀念,也就没有后来的故事。
因为感情太过浓烈,疯狂爱往往揉和了强烈的迷恋和占有欲。皮尔和布洛斯基(Peel and Brodsky)两位学者,甚至在一九七五年出版的《爱情与上瘾》中,指称这种爱和中了毒瘾差不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而且还戒不掉!
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或者疯狂爱的你和不是这样的人在一起,势必会过得很辛苦;但如果两个人都是这一型的,那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啊!日常行为甚至会成为爱情的某种仪式。第一天你觉得夸张、第二天你觉得夸张,一个月后你觉得这就像早上起来要上厕所一样正常,完全不夸张。
本文摘自三采/ 孙中兴《学着,好好爱:台大超人气「爱情社会学」精华,六堂爱的必修课,翻转爱的迷思》
《学着,好好爱:台大超人气「爱情社会学」精华,六堂爱的必修课,翻转爱的迷思》作者: 孙中兴
出版社: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