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骑士音乐

看一部公路电影总会让我感到莫名的兴奋。即使电影不好看,我还是可以热情的看。比如看陈怀恩的练习曲,从电影质量上只能给五六分,但是看电影时颠簸马路的好感觉还是很满足的。在《荒野大镖客》中,作为导演,西恩潘的电影制作技巧有所松懈,但《荒野大镖客》自然要高于《练习曲》的水平。在影片中,这个“超级旅行家亚历克斯”已经从真实事件变成了小说,再从小说变成了电影——新闻和传奇,传奇也可以变成神话。

西恩潘的拍摄方法,既能简单处理传奇和神话般的新闻素材,又能配合节奏随意的音乐,完全贴合影片的意境,似乎就是那种在路上跌宕起伏。在这种状态下,“在路上”这个话题可以抛开任何悬念技巧,因为路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悬念,会往前走什么自然会引人关注。路上吸引人的是风景,不管是好是坏,还有遇到的各种人。这些人中最让人着迷的是人和风景对路上的人的影响,以及不同的人和环境是如何改变路的味道的。

《入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写非常感人。在途中,亚历克斯获得了他在以前的家庭和学校中从未获得的感觉。电影把这些做得很精致,大部分细节都投入到这些感情里。他和那个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的农民成了好朋友。农夫戴上手铐后,大声告诉站在谷仓里的亚历克斯去哪里拿钱,他们以后会见面的。语气不是煽情,而是充满兄弟情谊。Alex也和同样在路上流浪的Jane和Renee建立了接近长辈和密友的感情。Jane和Renee被alex的坚持所感动,愿意和alex分享自己的感受。十六岁的吉他女孩特蕾西爱上了亚历克斯。这个女孩非常漂亮。alex让她有了一段刚刚萌芽的爱情,新鲜得让人心疼。亚历克斯知道她要离开了,而特雷西还太年轻,所以和特雷西最深情的举动是在晚上的聚会上。特雷西谈论吉他和唱歌。他弹着键盘手,和谐地,他的爱在歌声和眼神的特写中荡漾开来。离别的那天,拥抱过后,亚历克斯离开了人世。崔西难过得不知道该把手放在哪里。我认为这是最好的镜头,她几乎不能停止哭泣。其次,老人的荣誉遇到了亚历克斯是好的,但这种关于老人对生活的满足和年轻人的行动勇气之间的道理的争论太直白了,有些冲淡了老人和孩子之间的爱与珍惜、尊重与信任的感情,本来应该比道理直白得多。

至于亚历克斯和自然的关系,西恩潘仍然只是把它画得像一部风景片。沙漠,山脉,河流,就像过眼云烟,只是看起来很好,似乎与人关系不大。真正的荒野如何影响亚历克斯,远没有我在路上遇到的人有趣。只有魔法巴士周围的山野,和冬天结冰夏天无法跨越的河流,其中最重要的是亚历克斯的生命,提醒人们环境的重要性,这似乎在这部电影中占据了更大的位置。

《入野》的结构模仿书籍,分章节。“出生”和“成人”等章节主题代表了亚历克斯在旅途中的成长。为了表现亚历克斯的博览群书,影片中加入了许多书籍的许多语录和特写,比如托尔斯泰、卢梭和《日瓦戈医生》。这些都是亚历克斯的姐姐叙述的,是亚历克斯为了说服和反驳别人而脱口而出的。大部分都是睿智懂事的,有些话需要费很大的脑筋才能理解。书的力量,一字一句发酵出来的意义,一定比荷尔蒙和虚伪的资产阶级父母的仇恨更强大。影片只停留在引用,我们看不到这些书和这些话里的道理是如何在亚历克斯的人生中提供力量的,亚历克斯是如何从这些书和这些名言中获得和父母一起决定的勇气的。

这部电影的许多评论家都非常不愿意同意亚历克斯基于他的年轻和不可靠而离开家的想法。至于亚历克斯的固执想法,西恩潘其实不想多讨论。如果继续讨论下去,这部电影就不像《在路上》了,但是这部电影的吸引力和其他的公路片差不多,还是在路上,怎么走。亚历克斯关于摆脱消费世界的诱惑,摆脱金钱和权力世界中人与人关系的虚伪,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完全原始的自然中的观点,对于青年学者反思世界来说有些偏激和简单深刻,是真诚而可贵的姿态。电影里的这个手势可以嘲讽。比如alex可以烧很多美元以示与金钱世界的决裂,却烧不掉他的结实的鞋子,优质的帐篷和那把猎枪;亚历克斯终于到达了阿拉斯加,但这并不完全是自然的。他住在一辆被遗弃在荒野的“神奇巴士”里。车上有一张席梦思,满是灰尘,但比真正的荒野泥泞舒服多了。睡觉时,他舒服地伸着懒腰。但这些都不是重点,讨论意义不大。重点是alex的《在路上》和过去那些在路上的电影一样,同样引人入胜,同样有上路的冲动。毕竟,西恩·潘不是赫尔佐格,不是亚历克斯的阿拉斯加,也不是灰熊的阿拉斯加。

每个人出发的时候总能找到理由。《雌雄大盗》为了刺激,《末路狂花》为了绝望,走进了死胡同。《练习曲》里失聪的阿明,对于自己环岛的理由,简直看似没有理由:现在不做一件事,以后就没有机会再做了。但是有什么力量能促使人走在路上呢?客观事实有多客观,可能不是主要原因。举个例子,虽然《到野外去》中艾莱柯父母的虚伪是最大的客观原因,但西恩潘从心底里大概并不认为这个原因强到无可辩驳。否则他死在亚历克斯身上也不会写一首诗,插入亚历克斯拥抱父母的幻想,可见亚历克斯无论多么痛恨人际关系的虚伪,都无法割舍骨肉亲情。

也许大卫·林奇的《我心中的狂野》说得很清楚,上路的理由是我心中的狂野,是内心的狂野。尼古拉斯·凯奇和劳拉·邓恩扮演的狂野男女在路上奔跑,以避免被追逐。其实并不是为了逃避死亡,而是为了他们内心深处能够相爱的热度和激情。在这部电影中,大卫·林奇使用了火焰,直到它热情地燃烧起来。路上的人都有我狂野内心的一些元素。这种狂野的心不可能属于逍遥骑士邦妮和克莱德这种激动崩溃的一代,也不可能属于骑士日记这种激动革命的一代。它只属于青春期,上帝大概不想也不敢毁掉美好的年轻人。上帝没有给亚历克斯生存的机会,但当他死去的时候,亚历克斯明白了一个别人一辈子都不一定明白的道理——快乐只有在分享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而在分享的路上,生活的快乐才能真正传播。

简单易懂,但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字面理解,经历后清楚,本质不同。比如小时候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摇头。我明白了,但我并没有真正明白。长大了,朋友积累,我一个人在异乡。一天,我的朋友们从远方来看我。这句话突然跳进我的脑海,我真的很想哭,所以我真的懂了。Alex在路上遇到的人和事,让他真正明白了很多在书上读到的道理。然而,就在刚才,片子没出来。西恩潘简单的引语,本来是很深刻的说法,字面上只是反映了荷尔蒙的氛围,只是对亚历克斯深入荒野的冲动行为做了一个简单的注脚。

想起来,那些愿意坐火车拿着旅游手册上路的人,在看完某地的景点后,再小心翼翼地在城市的街道上闲逛,在路边和那些知识不多但生活经验丰富的老人聊天,那种到了野外也逃不掉的感觉。至于户外装备齐全,骑着几万的自行车,几十万的SUV的人,在奢侈消费的包装下,可能还是有这样的心去上路,但比起alex,便宜多了。

奇怪的是,到现在为止,我最喜欢的公路旅行,和青春,和刺激都没有关系。主角是个老人。或者大卫·林奇的电影《路是直的》,里面七十多岁的斯特雷德开着割草用的小拖拉机,从一个州穿越300多公里到达另一个州,途中遇到的人依次是叛逆的孩子、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有情感危机的中年人、和自己一样大的老人——这几乎是一生的旅程,时速只有一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