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槻礼次郎的第二次内阁
政权移交给政友总裁田义一,若槻成为在野党的党首。之后若槻领导的宪政会与政友本党合并成立了立宪民政党。他以“同一个人不宜长期担任党首”为由,将新总裁的职位让给浜口雄幸。他不执着于权力的姿态再次为他带来好运,而实际上这完全是由于他缺乏领导能力。
浜口内阁一成立,若槻就被任命为伦敦海军裁军会议首席代表,于1930年代表日本缔结了裁军条约。浜口由于批准了这个条约而被指责为干涉统帅权,同年11年遭袭击负伤住院。虽一度恢复,但他在第二年4月将若槻叫到病床前,让他接任首相,若槻表示接受。元老西园寺公望在第一次若槻内阁成立不久就看清他能力有限,但此时认为不宜因恐怖主义事件而改换政权,于是推荐民政党新总裁若槻再次出任首相。政权幸运地再次找到他的头上。
如第一次组阁时一样,若槻提出“继承浜口内阁政策,完成浜口遗志”的口号。他在第二次内阁成立时对曾在上次内阁中对他表示不满的陆相宇垣一成说:“缺您一个人内阁就变样了,希望您能留任”。由此可见他完全没有作为领导人应具备的理念和前瞻性。作为浜口内阁的延续,他着手对财政、行政、税制三个领域进行整顿,对官吏实行减薪。
当时正值日本经济最不景气的时期,以军部为中心企图用武力打破这种局面的动向开始明显化。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和“十月事件”(1)表现出这种倾向。对于前者,政府的方针是不扩大事态,但事态发展到政府无法对当地军队进行控制,驻朝鲜的日本军队在没有圣谕的情况下参与进去。事后军部请求天皇予以追认,天皇表示如果政府不支出事件所花费用就不能认可,结果若槻向天皇表示政府愿支出有关费用。对越轨行为不处罚,反而予以事后追认,那么要领袖还有什么用呢?这种所谓的“宽容”直接招致十月未遂军事政变之祸,使军队更加为所欲为。
满洲事件不断扩大,若槻认为之所以不能控制军方是因为执政党只有民政党一党的原因,如果成立联合政权就可以应对了。于是他和与政界关系颇深的内相安达谦商量建立联合政权。由于受到其他阁僚的反对,若槻放弃了成立联合政权的念头,可是安达却已经开始摸索建立联合政权的可能性,若槻无法阻止他。最后内阁由于内部意见不统一而总辞职。
评论家马场恒吾曾在若槻刚当上首相时评论称其是“一个在人品与技巧上历代少有的首相”,不知以后他的这个评价改变了没有。但若槻确实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他的“等待政治”为世人所知,大概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之一。明确地说,若槻有招来好运气的本领,但缺乏作为政治家和首相的实力。这种实力就是坚持信念,敢下决断,也就是作为政治领袖的资质。
1934年11月若槻辞去民政党总裁,第二年1月将职位传给町田忠治。成为重臣的若槻在之后陆相东条英机接替近卫文磨出任首相表示反对,认为此举会使美国误以为日本决心与美一战。他还曾直接向天皇陈述意见,反对日本对美开战,但在东条英机的阻止下没有进一步详细阐述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