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大儒是谁?
明末清初大儒是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这三人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1、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字太冲,号梨洲,世称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三大思想家”(或“明末三大儒”)。
2、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湖广衡阳县人,明末清初大儒,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晚年隐居于石船山麓,世遂称船山先生。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末三大思想家。
3、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学术思想:
1、黄宗羲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之物也”。具有唯物论的特色。
“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这与黄宗羲服赝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
2、王夫之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王夫之的研究领域包括天文、历法、数学、地学,专精于经、史、文学。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
3、顾炎武他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和对器物的研究,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因而提出以“朴学”代替“理学”的主张。顾炎武反对心性之说,认为信奉程朱理学“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顾炎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王夫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黄宗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