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推广与儿童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学科是一门以音乐艺术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同时也交叉了音乐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儿童音乐教育是教儿童学习音乐过程中的教育工作。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儿童的潜能,塑造他们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特征

1.儿童音乐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儿童音乐教育必须以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如果这些问题带有规律性的违背,教育工作就会事倍功半或者收效甚微,甚至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比如一个精通音乐技巧和技能,熟悉孩子年龄特点,按照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教育孩子的老师,会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不具备以上条件的老师,就教不出重点,就会手忙脚乱,孩子也学不会。比如一个老师教孩子跳舞,要求他们跳一个优美笔直的舞。她提醒孩子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右脚上,右脚在前。因为她熟悉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善于模仿,所以说做做,语言生动,演示具体直观。儿委很快就学会了这个动作,姿势又美又直。还有一个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公开指责一个孩子声音“左”,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他对学唱歌望而却步。这孩子再也不想唱歌了。另一位老师掌握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他仔细调查了解了孩子唱歌声音不准的原因。针对一个孩子音域较低,分组演唱时与其他孩子音域不一致,有些较高的音域不准确,老师就安排机会让他单独演唱,一些适合他音域的较高音调为他定调,解决了他唱歌的具体困难,调动了他学习唱歌的积极性,增强了他学习的自信心。

2.通过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美感教育儿童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征。

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教育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力。只有在充分发挥各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各学科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音乐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美感的音乐艺术方式来完成其教育任务。

音乐的美感是让儿童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美,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识别作品中反映的事物的美丑、悲喜、崇高、自卑,理解事物中的是非、是非、美丑。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歌唱和演奏中的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音色美。当作者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体现客观性时,他总是表达作者对此事的鲜明态度。儿童音乐作品主要反映儿童生活中有趣、积极、健康、活泼的思想和情感,同时表现出隐藏在这些思想和情感背后的赞许、赞美、关心、同情、鼓励和帮助的鲜明态度。有些音乐作品也有丑陋的负面形象,作为正面形象的对比,让孩子在比较中分辨美丑、是非、是非。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推理,而是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激发人的感情,给人以启发,发挥其感染教育的作用,使人理解其教育内涵。比如教孩子学唱《一分钱》(潘振作词),歌曲的教育意义在于进行拾金不昧的道德教育,但歌曲中并没有直接说出拾金不昧的话语,而是用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语气、旋律和愉快的心情,唱出了孩子们把拾金不昧的钱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着钱向他点头示意的具体情节,从而为孩子们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储蓄技能形象。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不能拥有他们不拥有的东西,而把他们找到的东西,哪怕是最少的钱——一分钱——给出去,是正确的,也是令人愉快的事情。这样一种激发情绪的教育功能,往往比直接说教更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思想意识、情感体验、道德行为的教育,还是知识、技能、理解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来进行。

3.娱乐性是儿童音乐艺术教育的另一个特点。

音乐艺术具有娱乐性,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特性,引导孩子在玩中学,在音乐中学,把音乐教育放在快乐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演中,快乐地学习,受益匪浅。引导幼儿在生动活泼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把教育放在欢乐的音乐活动中,把“音乐”作为教育幼儿的有效手段,促进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同时进行德智体美教育。

4.音乐教育的影响来自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快乐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所表达的那样直白,而是像春雨一样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感受和内心,起到熏陶和感染的教育作用。所以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的培养,思想认识的提高,还是心性的培养,都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持续不断、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音乐艺术教育对人内心感受和心灵的潜移默化,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第二,在实践中运用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1.鼓励孩子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有的孩子永远是演员,有的孩子永远是观众。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往往有机会表演,条件差的孩子因为自卑不敢表演。如果听之任之,这些孩子不仅会失去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机会,还会导致一定的心理缺陷。我们要以音乐活动为手段,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需求。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一个小步前进的“阶梯”,提出适当的要求,尽可能的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比如我设计了一系列节奏游戏,起点很低,由易到难:听铃声,拍手(就是拍手模仿铃声的节奏)。鼓与钟(即跺脚模仿鼓的节奏,拍手模仿钟的节奏)。机器人(即听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分别用跺脚和拍手来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地图上小手小脚的标志,用小手小脚配合音乐表达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对技能要求不高,目的是让孩子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低难度中体验艺术表达的成功。

此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力给每个孩子做领导者的机会,比如指挥、唱歌、演奏,让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建立自信。

2.注重孩子的探索和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可以激发智慧的潜能,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习发现的技巧和保持记忆。因为孩子年龄小,坚持性和耐心差,在长时间看不到进步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探索。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探索和主动操作的环境,激发他们的探索动力。比如在孩子对切分音节奏的理解上,探索内在驱动力。比如探索儿童认知分段中的内在驱动力。比如,在幼儿理解切分音节奏(X X X X X X)的过程中,我按照以下步骤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组织幼儿玩“拉绳”“划龙舟”游戏,找到X X的感觉,在“加油”处表达语言节奏。引导孩子去发现身边是否有这样的节奏。比如我妈牙疼就把脸埋起来说“哇哇哇哇哇哇”,我爷爷拔萝卜就使劲拔。告诉孩子什么是切分音节奏,引导他们尝试在木琴上弹奏切分音节奏。播放歌曲《娃娃》,引导孩子专注于寻找切分音的节奏,听音乐。启发孩子通过跺脚、转身、摊开双手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娃娃焦虑处的切分音节奏。引导孩子用木琴、铝琴等乐器陪伴娃娃。

此外,我还让孩子轻敲装了不同水量的瓶子、碗或盒子,让他们感受声音的高低差别;让孩子听“小动物找家”游戏中米、索尔、拉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在自由活动和角落活动中,让孩子尝试在木琴上弹奏熟悉的歌曲。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看木琴,听音高,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孩子独立、自控、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3.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既要强调技巧的训练,又要引导孩子去表现和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含了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对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当然,培养创造力并不是放弃模仿。音乐活动中模仿是必要的。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一定要快速跨过这个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孩子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把mi、sol、la的音高用画的形式表现,有的小朋友画一台电视机,里面天线是la,开关是sol,脚是MI;一些孩子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他们唱了356首歌...面对这些幼稚的创作,我肯定并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在公共场合展示。

在此基础上,我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引导创造力由浅入深,展示自己的才华。从歌词的改编、简单乐句的敲击开始,发展为画面故事、音乐创作、动作编排等的音乐。,鼓励孩子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比如我引导孩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大家熟悉的图片故事《猴子学习》配音,展现爷爷和猴子不同的特点和情绪;再比如我欣赏音乐《天鹅》的时候,用音乐启发孩子背诵。其中一个小朋友是这样“背诵”的:“一只小天鹅受伤了,我轻轻地把它抱回家,治好了它。但是天鹅是孤独的。它一定很想念它的妈妈。明天我一定会把它送回天鹅妈妈的怀抱。”只有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条件、方法和意愿去做,才能让孩子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虽然孩子们的表现还很幼稚,但都是真情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强调活动中的沟通与合作。

很多音乐活动需要合作,比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所以我们应该把物理创造和小组合作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交流与合作。例如,为了在合唱中获得和谐的声音,儿童需要通过听钢琴声和同龄人的歌曲来不断调整自己的音高。再比如,我让孩子们轮流在他们的木琴或铝制钢琴上逐句敲击歌曲或者以大炮的形式演奏。有一次,我鼓励六个孩子拿do、re、mi、fa、sol、la积木中的一个,一起弹《小星星》这首歌。声音以自我为中心时,会被持此块的人击打。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和专注的学习态度。又如,我抓住时机,根据“去公园找春天”的活动,启发幼儿创作音乐《春游之声》,要求他们共同确定主题,选择乐器,创作节奏,最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任务和责任,每个孩子都是群体中的重要角色。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

总之,在我国,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广大婴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场所是托儿所和幼儿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挥幼儿教师的主动性,通过音乐教育挖掘幼儿的潜能,体现音乐教育的科学价值,使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