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迪·穆克里:音乐天才的人生悲剧
2019年初,91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头衔被鲜为人知的演员拉米·马利克夺得。为什么马雷克能拿到小金人?其实他这次获奖,不仅仅是因为他精湛的演技,更是因为他扮演的角色。
在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中,马雷克扮演英格兰皇后乐队的主唱兼摇滚明星弗雷迪·莫克瑞。这个角色本身就有名人效应,给马雷克加分不少。而这部电影,也让曾经的摇滚巨星弗雷迪,时隔半个世纪,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01摇滚明星:只要活得精彩,我不在乎活多久。
皇后乐队是世界著名的摇滚乐队之一。它在七八十年代红极一时,主唱弗雷迪·莫克瑞被誉为“英国第一个亚洲摇滚明星”。
弗雷迪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歌手,也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女王的名曲《波西米亚狂想曲》《我们是冠军》都是他写的。正是因为他的加入,乐队才逐渐走向辉煌。
1985的“现场援助”演唱会,是弗雷迪一生的亮点。在舞台上,他穿着大背头,穿着白背心,拿着话筒,在72000名观众面前演唱了经典歌曲《我们是冠军》。在他的带领下,台下粉丝集体合唱,歌声响彻云霄,极为震撼。
弗雷迪曾经说过:“只要活得精彩,我不在乎活多久。”没想到,一句话,在弗雷迪职业生涯最辉煌的时期,他染上了艾滋病。1991年,弗雷迪因艾滋病去世,享年45岁,他传奇的一生走到了尽头。
弗雷迪去世后,英国权威媒体《每日电讯报》称,“弗雷迪·麦夸里过着盛大、前卫、丰富多彩的生活。”
台上的弗雷迪光芒四射,台下的弗雷迪却不一样。电影中,有两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
片段一:一天晚上,孤独的弗雷迪打电话给住在对面别墅的玛丽。他们隔着窗户看着对方,开灯关灯,就像从远处传来的信号。
玛丽搬走后不久,弗雷迪又来到房间,看着对面漆黑的窗户,情绪低落。
第二集,玛丽冒雨冲到弗雷迪家。当她准备离开时,弗雷迪追了出去。在一个雨夜,两个人说出了心里话。当玛丽乘出租车离开时,弗雷迪站在雨中,泪流满面。
此时的弗雷迪已经不再是那个吸引万人瞩目的摇滚明星,而是一个敏感、脆弱、无助的孩子。台上台下,弗雷迪完全不同。
双重反差源于对自我认同的不认同。
在《弗雷迪》中,有双重对比。第一个对比是舞台霸气骚,生活羞涩内向。第二个对比是外表强壮有力,雄性激素高得离谱不爱美女爱帅哥。
这种双重反差源于他对自我认同的不认同。而这种不认同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
弗雷迪的前半生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出生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在印度长大,后来随父母定居英国。这种漂泊动荡的生活让他从小就没有安全感;
名字是一个人和家庭联系的象征,也是一个人对出身家庭的认同。成年后,弗雷迪把自己的名字从法鲁克改成了弗雷迪。改名的举动暗示了他对家人的不认同;
弗雷迪的家庭信奉琐罗亚斯德教,这是一种流行于古波斯和中亚的宗教。另一方面,弗雷迪对祆教不屑一顾。在这个家里,他就像一个外星人。
无论在社会还是在家里,弗雷迪都找不到归属感,这也让他对自我认同产生了不认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身份认同本质上是自我认同。你同意什么,你就是什么。同一性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机制。衡量一个人是否自我认同,只要让他回答三个问题就够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一个人从小能不能认同自己,主要看父母是否认同。当父母无条件爱宝宝的时候,宝宝会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当他长大后,他会变得自信而坚强,能够抵御外界的侮辱和嘲笑。因为他的内心是非常稳定和强大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长大后就会没有自信,没有自我价值感。
回去看电影。弗雷迪对他的家庭来说是个异类。音乐是弗雷迪的一种自我救赎。只有当他写作和唱歌的时候,他才能自信,因为音乐可以让他超越现实,忘记痛苦。通过写歌和唱歌,弗雷迪实现了自我认同。
长期的自我疏离大约等于慢性自杀。
1985年在温布利球场举行的“现场援助”演唱会,是弗雷迪最耀眼的时刻。全球约有6543.8+05亿人在电视上观看了他的表演。
然而,世俗的成功并没有给弗雷迪带来真正的幸福。他的私生活越来越混乱,每天晚上都换不同的性伴侣。滥交的程度令人震惊。
路易丝·海伊说:“一次又一次,研究表明,人们贪吃、抽烟、喝酒,并以其他方式逃避现实,以掩盖他们的焦虑、抑郁、愤怒或不足的感觉,并逃避他们无法处理的责任。”
弗雷迪选择用滥交的方式麻痹自己,是因为他看透了人生的虚无,不愿意面对命运的残酷。他曾说:“爱情很难成功,也是最让人失望的事。”
弗雷迪的痛苦源于他与真我的不合。相比真实的自己,他更喜欢舞台上那个夸张、性感、汗流浃背的自己。舞台上的弗雷迪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
弗雷迪的表现其实是一种自我异化。什么是自我异化?自我疏离,也叫自我不和谐,是指一个人从内心深处不接受自己的心理状态。
自我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形成会受到社会、文化和人际因素的影响。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人的内心有很多冲突。如果这些冲突一直得不到解决,人就会与自己疏远。
弗雷迪成名后,无论他的事业多么辉煌,都无法填补他巨大的虚无感。而这种虚无感的来源就是自我异化。
与自己疏离的人,看不到或者不想看到真实的自己。所以,活出真实的自己是不可能的。
想要活出真实的自己,就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在心理学上,自我可分为“真自我”和“假自我”。其中,虚假自我是人格阴影理论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每个人都有性格阴影,比如自私,嫉妒,贪婪。当一个人刻意回避自己性格的阴影时,真我和假我就会发生冲突。当冲突达到高潮时,这个人就会崩溃。
温尼科特说,当一个人内心极度不安全时,就会分裂出一个虚假的自己。而当一个人试图取悦别人的时候,他是在隐藏和否定真实的自己。这个时候,假我就会对真我造成严重威胁。
弗雷迪成名后,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让无数粉丝为之疯狂。然而,粉丝们可能不知道,此时的弗雷迪心中只有孤独和绝望。为了逃离真实的自己,他通过酗酒、吸毒、滥交与乐队其他成员分手。最后这种生活也把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弗雷迪一生都在和自己讲和,但最终还是没有得到。这是他一生的悲剧。作为普通人,如何才能与自己和解,做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要想与自己和解,最终接纳自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看到并接受自己的阴暗面。人往往不愿意接受自己,是因为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阴暗面。
第二,允许自己不完美。每个人都不完美。只有看清这一点,才能坦然面对自己。
第三,勇敢接受真实的自己,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盛宴大师说,面对逆境,要学会“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可见,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的确,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才是最大的问题。了解自己是一辈子的事。而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解放自己。有一天,真我和假我握手言和,我们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