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电台主持人李可主持的《新海杨凡》背景音乐。

高中的时候(初二初三,大概是2006-2007年),朋友送了我一个带收音机的电子闹钟,有时候晚上我会听《心中的航船》这个节目。

李克(此人好像是云南人,听说他已经回云南了),李是,而柯尚胜。曾是邳州人民广播电台《心中的航船》《幸运降落伞》主持人,庞伟戴着眼镜,喜欢弹吉他,曾在邳州主持过汤潮歌会。

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很多事情。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事让我们感触很深,有些事让我们记忆深刻。在繁忙的都市里,“我们用最真实的感情记录一切”...这里是邳州人民广播电台,FM91.5 MHz(现邳州人民广播电台为FM103.5MHz),综合新闻频率。

一篇关于李可的在线文章

刚认识李可的时候,我以为他是个网络工程师兼技术员,负责电台的网站工作。

当时他是跟着电台负责人进广电局大门的。只见他中等身材,微胖,笑着,走路斜挎着电脑包,大大咧咧,松松垮垮,自信随和。当我在广电大楼的大厅里和他握手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把他和电台主播联系在一起,我也绝对没有想到他以后会成为邳州家喻户晓的电台明星。

第二次见到他,是在电台主持人招聘的面试现场。我是法官,他也是法官。我问专业问题,面试的时候跑上跑下,协调面试的组织。闲聊中,我意识到他有很长的历史。他从一所名校毕业,出国了。来邳州之前,他在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做主持人。这些资格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谈到侃侃,证明了这一切。但是,心里也有很多疑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他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小平台抛弃一个大平台,为了一个小城市抛弃一个大城市?这个理由,可以做出太多合理的想象,而且也预感到他不会在这里呆很久。

原来是个死电台。体制改革后,generate立即显示出惊人的生命力,展现了现代媒体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与前沿媒体形式快速对接的效果,让邳州人闻之色变,兴奋不已。听邳州电视台,说邳州电视台,成了一种时尚。而李可,不仅贡献很多,而且贡献很大——他主持的节目不仅是电台节目的主秀,也是主秀中的主秀。无论是主持播出的数量,还是播出内容的质量,都没有人回头。不可否认,有时候一个人决定一个电视台的成败,一个编辑决定一份报纸的成败。当然要看这个人专业造诣高,创造力非凡。毫不夸张地说,李柯的播音艺术不仅在邳州无人能及,在同行业中也是相当专业的。无论在哪里,都是好材料。

先是他的“幸运降落伞”逗得观众一拥而上。别说其他人,就连我们政府网站的工作人员都忍不住要问他那些很有诱惑力的问题。先是电台节目在我们政府网站上链接上线,然后中午就不回家吃饭了。大家集中在办公室,点开网上的电台链接,听到问题后拨通电台。没想到,一个中午,我一个都没拨进去。就这样,一连三天,所有电话都无果。由此可见李可主持这个节目的受欢迎程度。我平时不听广播,但是周日在家吃午饭的时候,我总会打开收音机,听调谐好的地方台,就是李可的《幸运降落伞》。李可主持的节目越来越精彩。不仅仅是用知识回答问题。他的调侃,激情,风趣,对观众来说只是享受。在中午这段紧张而又兴奋的时间里,很多人都为之担忧,并从中获得无尽的精神快乐。

从那以后,我只是偶尔听听读报节目。我感觉读书讲评,无论是选材还是语气的变化,都表现出了相当的专业造诣,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浊扬清,惩恶扬善,敢于介入生活,这在邳州的媒体中是绝无仅有的,让Aauto更快的感受到快乐。

李可另一个深受观众喜爱,影响了很多青年男女的节目是深夜脱口秀《心中的航船》。我想,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它对很多邳州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说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并不为过。我们经常讲对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慰藉。在我们这样的小地方,既没有这样的专业机构,也没有这样的社会福利部门,而李可,通过他的节目,做到了。

对李可的节目无需过多评论,观众对他近乎疯狂的喜爱和偶像崇拜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如果我仔细推敲,还是有一些细微的瑕疵。也写过几篇文章讨论,有很多想法。我一直想和他交流,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因为他太忙了。据说他每天直播都要花三四个小时,更不用说前前后后的大量案头工作了。很多次一起坐电梯,他都反复说“我太困了”。

李可多次说他想让我上他的节目,但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很胆小。然而,他曾经被迫参加他的直播节目。去年春节前,这个城市举行了一次知识分子论坛。他主持一个文艺节目,第一项就是他的拿手好戏:成语接龙。只是他邀请了很多次都没人上台。最后他不得不说,请邀请我,他唯一认识的人上台,我再分配一个对手。嗯,我也是能说会道,在现场抢个案子就觉得不耐烦,脑子反应也慢,越来越佩服他机智的适应能力。

说到李可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我再举一个例子。我辅导的一个影视导演班里,几乎所有的男生女生都是李可的粉丝。假设有一天早上,刚进局门,一个老太太来接我。哈,一看她竟然是我父母住处的老邻居。她竟然说她是来柯的。天啊,她家住在老城区农业局宿舍!她说她每天都听他的广播,听了很久,很想见他。于是我带他去了李瑟娥柯。李克没有看到她,但只有娟子和津灵。他们热情地接待了她,并带她参观了一周的收音机。她非常兴奋。李可想了想,听说还有这样的老粉丝要追捧。应该是他后悔没有亲自见面,而是他很高兴,他的努力得到了如此丰厚的回报。

但是李可也应该有麻烦。在论坛上看到有人因为对一个法律问题的回答不满意而说他坏话,让他很生气,把帖子删了。仔细看,感觉有些听众过度放大了李可的能力,或者说对他寄予了很多超出能力的期望。其实很多实际问题,只是他这个外地人,很难知道详情,无法解决。他这样做太过分了。在同一个论坛上,我也看到了他是如何接诊危重病人的,很是感激。我认为李克应该做过无数帮助别人的好事。就一个外媒人而言,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本土环境下,他所做的已经远远超过了同行,实在难能可贵。

李可突然走开了,几乎什么话也没留下,更不用说对他的离去做任何解释了。无声的诉说比有声的诉说更多,无声的行走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的思想,还有他的思想。李柯的离去,不仅是邳州媒体的巨大损失,也是邳州文化界的巨大损失。可惜的是,一年多的时间里,李柯虽然走进了千万人的心里,却始终缺少与邳州文化界交流的机会。他就像一颗流星,一个独自奋斗的战士。我想他的内心一定很孤独。这就是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孤独——一个从事文化事业的人,却与地方文化事业无关。如果放大,这也可能是李。当然,原因远不止这些,无需多作探究。只希望邳州出现第二个李恪,希望邳州能保留一个李恪这样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