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帮我找份以“怀旧魂斗罗 ”为内容的作文?
《魂斗罗》是日本科乐美公司于1987年发行的街机卷轴射击游戏系列,但是后来移植到其他平台。玩家扮演特种部队,面对大量的敌人,从人和机器到异形和外星人。在战斗途中,玩家可以击落飞行的特殊目标来获得各种强化。
游戏的成功卖点包括支持两个玩家同时进行游戏(双打),以及几个场景的纵深视角。游戏中的这两个主角比尔?莱沙和兰斯?比恩的创作原型分别是阿诺?施瓦辛格在《独闯龙潭(Commando)》中饰演的约翰 ?马特里克斯(John Matrix)和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在《第一滴血(First Blood)》中饰演的约翰?兰博(John Rambo)。
在中国,最早让老外见识到“渠道的力量”的实例,魂斗罗肯定有一份。在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游戏市场美国和日本,各自都有自己的经典游戏记忆——在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人大概是超级马里奥,日本人则是勇者斗恶龙。而魂斗罗,就是属于中国孩子们的独特珍藏。
20多年过去,这个游戏本来已经差不多被封藏在记忆深处。直到某一天在优酷逛,无意间看到一个视频,是一帮少男少女合奏魂斗罗的系列音乐——居然还是民乐版,当年熟悉的记忆突然在扬琴、二胡、琵琶的交相奏鸣中鲜活了起来。看他们的年纪,魂斗罗流行时应该都还没出生呢。也许他们的老师是一个怀旧的人,又也许这帮孩子的练琴室外间有一台古老的小霸王,用作枯燥练琴时的调剂——那他们就真的复现了这款游戏最辉煌时代的场景。
空前绝后的魂斗罗奇迹
说魂斗罗是渠道造就的奇迹,是因为在中国刚刚开始出现游戏机这一事物时,每一台游戏机里所带的游戏卡带,几乎都是这盘魂斗罗。KONAMI在1987年时推出这个游戏的街机版和FC(任天堂红白机)版本时,销售业绩也相当不错,但远远没达到在中国玩家群体中近乎100%的覆盖率。在今天看来,这种疯狂流行应该是来自于匮乏——游戏机在那时候是稀罕物,游戏卡更是种类稀少,每机必带的魂斗罗,当之无愧地成为国民游戏。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魂斗罗也是一款非常有特色的游戏。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外星碎片坠落地球造成能量异变,地球联邦派出特种战士去消灭野心家——也有偶像热点,两位主角特种兵的形象分别借鉴了施瓦辛格和史泰龙两位当红的肌肉男;而游戏的声光效果乃至背景音乐,在当时的确都是一流水准。
不过多年之后再次仔细回忆魂斗罗的难忘,能发现它的乐趣其实最聚集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如心使臂的操控感。既然我们把游戏定义为“造梦工业”,那必不可少的,就是对这个梦的操控力。魂斗罗在这点上做得异常优秀,尤其是人物的跳跃动作,极为符合物理规律,起跳期的强劲、快到高点时的渐慢、坠下深崖时的加速下落(呃,这点跟操控性无关了),都与人的生活感受一般无二,这就使得操控时具有很强的预期。
在与同时代其他游戏的对比中,更能凸显这种优秀。超级马里奥在中国一直没能像美国那么大红大紫,我觉得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操控——马里奥的奔跑带有一定惯性,这可能更为拟真,但却过于复杂,提高了游戏的操控难度,也降低了通过游戏获得“爽”感的程度。另外一款游戏《绿色兵团》,其操控性更是明显不如魂斗罗,人物的跑跳动作都很生硬,虽然与魂斗罗并称四大名卡,其人气却远远不足。
魂斗罗的第二个乐趣,在于“隐藏”。小伙伴们千辛万苦地一关一关逐个征服,却往往到了第三关就戛然止步——这一关需要极强的双人配合,出的怪也特别多,纵版跳跃的难度也远大于横屏推进。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当时稀少的游戏杂志(我记得叫做《家用电器》)上突然刊出了秘诀: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可以增加到30条命!这就是那个著名的KONAMI秘诀,在该公司的其他很多游戏如沙罗曼蛇中,这个秘诀也可以生效。前不久大热的好莱坞动画片《无敌破坏王》中,反方BOSS进入宝库时,输入的也是这个密码,可见当初KONAMI实在是给全世界的孩子都发了糖。
既然有这个秘诀在,自然会激发大家的好奇:这个游戏是否还有别的秘技(那时候还不知道有个专用术语叫后门)?大概在魂斗罗流行一年之后,一个新的传言流传开:在某个地方进行特定操作,就可以进入全新的八个关卡,称为“水下八关”。这让刚刚玩腻了游戏的同学们再次摩拳擦掌,展开新的征程。
自然,没有人打出过这个水下八关,大家都在传说中的入口,第六关末尾那个BOSS处撞得头破血流。那时候没有互联网,谣言完全靠口,也没法查出源头,总之今天想起这个不靠谱的说法,仍然觉得够匪夷所思的(据说后来有高手反编译了整个程序,也没发现有水下八关;不过即使不反编译也能想到,把相当于游戏正片的内容隐藏在那么一个旮旯处,KONAMI图什么啊)。
尽管被忽悠了,但这种秘诀满天飞的情况却在客观上增加了魂斗罗的生命力,并且在以后多次发生——每个玩儿过仙剑奇侠传的,都曾经为了那个传说中的林月如不死版苦苦打关吧。
魂斗罗流行的最重要因素在第三点,就是社交。作为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游戏机成为每个儿童群体的焦点,能打一盘魂斗罗,熟练地背诵30条命密码,几乎是那时候的社交通行证。而由于主机稀少,拥有者每次游戏叫谁不叫谁、让谁多玩会,就成为考验交情与人脉的试金石。在当时,一次玩魂斗罗的机会,几乎可以作为硬通货在孩子们之间流转——其直接后果也就是真的有人用红白机开了一家游戏店。当然一年后这个店就难以为继,因为人人都能一条命打通关了。
作为“天下第一卡”,我没有去回忆魂斗罗和KONAMI的商业成功路径,因为写的人已经太多。但是在今天回忆起这个游戏的成功,有些要素却仍然成立,并且经久不衰。这大概才是魂斗罗最宝贵的遗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