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动我心》:哪个人的中年不曾面对过一地鸡毛

每次看《弦动我心》,总忍不住同时回看《克莱默夫妇》,不只是因为二者都是梅姨的经典之作,更是因为,二者里都有中年的一地鸡毛——只不过,前者展现的是中年女人面对丈夫离开的一地鸡毛,而后者则是中年男人面对妻子离开的一地鸡毛。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女主的原型是纽约东哈林区小提琴老师罗伯塔加斯帕里切瓦拉斯。导演是曾以执导恐怖片著称的韦斯·克雷文,他以此片转型,为我们奉献了一部极其精彩的温情故事片。

影片开场即向人们交代,因丈夫出轨,作为一直围绕家庭孩子的典型家庭主妇罗伯塔,中年人生的全部瞬间坍塌。她甚至忘记了,自己曾经是著名的小提琴老师。她痛苦、自责、失望,生活陷入绝望。

她不能理解丈夫,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家庭,却要如此对她。

而母亲的一句话“他是个混蛋”警醒了她。

她要为自己而活。

为了生计也为了自己,她开始了寻找工作之旅。

她成为了一名超市收银员——多可笑,一个艺术家,因多年赋闲在家,只能做这个。

可喜的是,她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个贵人——她的老同学,提醒并引荐她去学校应聘。

毫无疑问,她被拒绝了。

一个多年的家庭主妇再次踏入社会,这是宿命吗?不,至少罗伯塔不这样认为。

她拉上自己的两个儿子,现场合奏一曲,那美妙的音乐打动了校长,她成为了代课音乐教师,一干就是十年。

十年教学生涯中,罗伯塔体味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热切地投入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付出并享受它;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赢得学生与家长的喜欢与爱戴,罗伯塔做到了。

用爱用心教学,宽容而不纵容,这从罗伯塔与残疾女孩的对话,与黑人男孩的母亲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

她对腿部残疾的女孩瓜达罗佩说“要用心站起来,不只是用腿”――相信这话一定会陪伴女孩一生。她对黑人男孩纳伊姆的母亲说,“任何事情并不意味着本该就是这样”――黑人们争取权利的斗争何尝不是如此?

音乐常常被人们轻视,在很多学校,孩子们的艺体课常常让位于“语数外”,但是对一个人心灵的熏陶与启迪,常常是一首歌或一幅画,或者是歌曲与画面之外的那个声音。我们常常在一首歌曲的旋律中泪流,在一幅画之前长时间驻足凝视,那是艺术的力量,也一定是我们的心灵得到启迪的时刻。

影片的真正重头戏是在那场专业的演出上――虽然罗伯塔已经任教10年,教出了上千名学生,但她的代课身份仍令她的工作随时会丢掉。

于是,在众多家长的帮助下,她们组织了这样一场演奏会。演出的初衷是为了留住老师,留住课程。而实际的效果,却早已超出了这个课程本身。

且不说众多家长的大力支持,更不说宏大的场地——卡耐基音乐厅,单是众多真正的小提琴大咖们的亲自加入,就足以令大家动容。那真的是一场视听盛宴,也是一场属于罗伯塔和孩子们的胜利!属于东哈林区教育的胜利!

其实与其说是小提琴手们在演奏,不如说是影片在为音乐的价值代言。

我特别喜欢校长的那句致辞“10年来,通过罗伯塔的小提琴课,成千的孩子开拓了视野,拓展了生活空间”,我更喜欢片尾的字幕上,众多大咖的名字后面的“himself”,是的,“himself”,那些真正的艺术家为了这部电影,为了孩子们的小提琴课程,亲自加入,亲自演奏,那是多少金钱都难以实现的!

梅姨的片子,从不以外表面容出众。我们可能记得撒切尔夫人的中年的优雅和老年的无奈,苏菲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乔安娜的泪脸以及普拉达女魔头的气场,却记不得她的发型或衣衫。是的,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个名字,永远都是演技的代名词吧。

这部片子里,她始终穿着宽大的、不合身的衣服,无“型”可言,但你却一定会觉得,她是那样的楚楚动人,魅力四射——尤其是她与小提琴在一起时。

她只接触了四个月的小提琴,便与世界顶级大师同台演出巴赫的曲子,这对一个已近50多岁的演员来说,其背后经历了怎样的努力,一定不是我们所能想像得到的。

梅姨的精彩永远就在于此,有媒体评价“她最艳的时候,永远都是在电影里,千变万化的角色和演技,叫人的心和眼睛一起缭乱。”

最后,想说,喜欢极了片中她的两个儿子,偷偷为妈妈征婚,“计谋”为妈妈找一位能与她琴瑟和鸣的男士***度余生――我相信他们为她找到了!那个高大的男人眼神中的爱意,那由衷地祝福,令我们相信,她在赢得孩子赢得家长学生的同时,一定会赢得爱情赢得幸福!

其实,影片中的一地鸡毛,最大程度上是工作与事业的问题,而中年人除去家庭、工作,哪个不曾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大小小的困难和问题,但所有的困难总会有解决的办法――是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像罗伯塔一样,用足够的智慧、勇气、能力、运气与清醒,战胜困难、重塑自我,赢得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