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如下:
风沙活动的危害:
1、造成经济损失: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丧失大量土地:中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28%。
3、生态问题严重: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4、引发饥荒问题: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风沙灾害的防治措施:
1、工程措施:
(1)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
(2)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
(1)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
(2)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
(1)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3)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
(4)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
(5)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沙尘暴的形成条件及主要危害方式:
沙尘暴的形成条件:
1、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土地是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
2、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3、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
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方式:
1、强风。
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设施,造成人畜伤亡。
2、沙埋。
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3、土壤风蚀。
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对该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4、大气污染。
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污染加剧,危害人体健康,同时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