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音乐的发展

唐代音乐的发展,参考:。com/郭跃/article.asp?classid = 55 & ampArticleid=6251论唐代音乐的发展作者:唐明事务来源:卓风文化网翻开中国音乐的历史画卷,唐代音乐发展的繁荣景象一定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音乐机构的设置上,其分工之精细、规模之宏大、技艺之高超,是历代王朝所不及的;在音乐教学考核方面,要求之高,制度之严,也是历代之首。更重要的是,在唐代音乐皇帝李隆基的亲自倡导和积极参与下,整个盛唐音乐得到了高度发展,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纵观唐代音乐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发。第一,唐代社会的“政策取向”。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有许多皇帝热爱音乐,如周穆王,秦始皇,汉高祖和武则天。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像唐朝的李隆基这样真正热爱音乐、具有很高音乐天赋和才能的皇帝却是绝无仅有的。唐玄宗生于武则天悬拱元年(685年),史书记载他“多才多艺,性英,尤知音律,擅写八分。”我从小接受严格的音乐教育。唐玄宗的一生与他的音乐创作息息相关,青年时期的龙,中年时期的德宝子,以及《纪念杨贵妃》中的陵。构图水平之高,非比寻常。在乐器方面,《唐嫣言》说“尤爱羯鼓、笛子”结古是“八音首领”,相当于今天合奏中的“指挥”。唐玄宗最会打结古,宰相宋景称赞他“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滴”,技艺高超。此外,在宫廷音乐的排练上,唐玄宗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旧唐书·乐记》记载:“玄宗又在闲暇时,教太常乐师子弟三百人作丝竹戏。如果音响系统起飞,玄宗一定会觉得没错。”有这样一个专家型皇帝的亲自培养和指导,唐朝的宫廷音乐水平怎么可能比得上其他朝代呢?!在盛唐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唐玄宗个人的历史作用显然是不可忽视的。他的个人喜好无疑对整个社会风气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因为他在九五。由此,我们想到了现阶段音乐在中国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全国上下都意识到了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广大的农村,音乐教育依然冰封,大量的中小学生失去了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更谈不上音乐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的教育部门可以从历史中得到一些启示,推出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通过现代的广告和舆论引导,最终让音乐这种奇妙的艺术在全社会开花结果。二、唐代的“爱才之风”是一个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的社会。尤其是盛唐时期,开元天宝年间,“虽童子五尺,羞不言言墨”,整个社会“求贤若渴,名士人人谈。”唐玄宗特别爱才,大大提高了民间艺人的地位。音乐家李龟年,舞蹈家公孙大娘,以及被称为“五代风”的画家吴道子都曾在宫廷中任职,受到当时人们的钦佩。“草圣”张旭,大书法家颜真卿、李咏都是朝廷官员。与贞观时期相比,著名的圣贤马周并不以乐师“并肩而立,同桌而食”(见唐)为耻,可见唐代艺人的地位以玄宗为最高。不仅如此,唐朝统治者还意识到“师若低人一等”,学生就会“一事无成”,只有老师尊敬他们,学生才能尊敬老师,勤奋学习。为了树立教师的尊严,唐政府改进了教职人员的官品,包括国家公子的酒祭宫给下属的三品;博士,正五至九品;助教,从六年级到九年级。同时,统治者还大力提倡尊师重道,通过唐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控制,确保教师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如此爱才的风尚,唐朝的音乐怎么可能不兴盛?在我国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的地位日益提高,但作为音乐教师,尤其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仍然有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比如,音乐老师在评优时经常被优秀老师或先进工作者拒绝,让人觉得音乐老师在学校低人一等;音乐教师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比如一些音乐比赛,往往会被一些领导认为不专业。其他学科的老师获奖可以广而告之,但音乐老师获奖往往不被认可,等等。可见,在21世纪教育发展的今天,音乐人在很多地方仍然受到歧视和冷落。当我们回到唐朝,看看当时对人才和老师的尊重和爱护,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认为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来改变目前音乐教师面临的种种困境,尤其是“待遇不公”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以确保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具有同等的地位。另一方面,应该从制度执行方面保证音乐教师的地位得到有效提高,让“音乐课”不再成为“副科”、“辅修课”(音乐、体育、美术)。只有这样,音乐教师才能站得直,才能堂堂正正地做“音乐教师”,才能真正投身于自己的音乐教育事业。三、唐代社会的“考核制度”唐代的音乐机构分为四个部门:乐部、宣部、教坊、梨园。前两部归政府太常庙管辖,后两部归朝廷管辖。从以下有关“大乐部”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一窥唐代的音乐考试制度。大乐部既管雅乐,又管燕乐,有一批乐师为师。当时,政府对音乐艺术家的培训和表演评估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旧唐书·正史三》记载了大乐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教学实践和考核制度:凡学音乐者,应立师以教。每年岁的时候,考他老师的课程,有上中下,神力系。做了十年的高三,质量时好时坏。所有的音乐家和声乐家都要教书,写书,查名字,数数字,分上下。从这个记录可以看出,大音乐系里的考核不仅是针对学音乐的音乐人,也包括教学生的音乐人。乐师的专业业务(“课业”)每年考核一次,成绩将分为三等,报太常寺“礼部”。每隔十年,对授课的乐师会有一次大考,根据成绩决定其职务是降级、撤职还是晋升。显然,这对整个社会音乐教育的更好发展起到了有力的监督和辅助作用,盛唐音乐教育的辉煌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由此,我想到了现阶段的音乐教育。虽然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还是有一些不足。就专业音乐教育而言,一些教学单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只关注“学生”,尽力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声乐专业毕业,要唱很多咏叹调,要学几门语言,钢琴要弹几级等等。否则,他们不会毕业。试想一下,对于音乐这种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来说,没有一个好老师,学生怎么可能学好!因此,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借鉴盛唐时期音乐教育的辉煌做法——注重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充分重视教师。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可以用更加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进行严格的学期和学年评价,不仅使评价结果与个人经济收入直接挂钩;也让业绩与是否坚守岗位息息相关,让那些不努力,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老师深刻认识到,不上进,教不好,就没有立足之地,没有生存之基。第四,唐代社会的“音乐风气”。唐代教育打破了严格的等级界限,教育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把教育普及到整个社会。在教育方面,唐政府曾明确提出“分设学堂,仍选派教师授课。”唐代百户为内陆,五里为乡村。按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900多万户计算,全国共有9万多个村落。而且到了唐代,私塾兴盛,尤其是开元天宝之时,私塾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有优势。这些都使得唐代的教育相当普及。《凉州行》中“城头山鸡鸣,洛阳家家学乐虎”是对当时音乐教育普及程度的真实描述。此外,在唐玄宗的亲自倡导下,形成了“六部曲人人唱,雪梅遍地吹”的局面,进一步体现了当时音乐教育的普遍性和普及性。可见,唐代的音乐教育并不是专门面向宫廷贵族的,也不仅仅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社会各个阶层的。联系当前的音乐教育,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不足之处。第一,重视学校音乐教育而不重视社会音乐教育。国民素质包括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对音乐的理解、普及和运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现代人的文化修养、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唐代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普及,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其发展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顶峰。第二,注重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目前,人们往往不自觉地从专业音乐教育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育,这往往使音乐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注重提高而忽视普及;重视比赛,忽视教学;关注顶尖音乐人,忽视面向全体学生,违背了真正的素质教育原则,不利于全面人才的培养。综上所述,唐代音乐的高度繁荣是当时社会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当时的“政策导向”、社会的“爱才”、“聪明”的考核制度、“普及而又普遍”的音乐教育,对于振兴我们的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仍然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宋黄河,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