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孟尝君传》里,你同意王安石对孟尝君的评论吗?为什么?

该篇全文如下:nbsp;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简单翻译一下就是:世人都称赞孟尝君善于招贤纳士,因此有很多贤士投靠他,而后来孟尝君正是依靠他们,才能从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哪儿能算得到贤士啊?否则,依靠齐国强大的国力,他只要得到一个“士”,就可以制服秦国成为天下霸主,还用得着靠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正是因为鸡鸣狗盗之徒进出他家的大门,所以真正的贤士才不归附他啊。部分同意王的观点。理由:就这篇文章而言,王安石的推论尽管有一定道理,但也不乏片面之处。他先假定世人认定孟尝君能得士的依据是那次鸡鸣狗盗事件,再根据这种假定给孟尝君定性为鸡鸣狗盗之雄,再提出自己对“得士”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孟尝君其实并未“得士”。这显然是片面的,虽然孟尝君的门客中有鸡鸣狗盗之徒,但也有冯谖、苏代这类高明之士。至于王安石提出只要能得到一个高明的贤士齐国就可以制服秦国成为天下霸主,恐怕也并非那么简单。战国时期许多国家都曾涌现过高明之士治理国家,但最后成功的只有一个秦国,只有一个商鞅。这个原因很复杂,不止是一两个杰出人才的问题,也跟各国世族势力、文化传统、甚至地理状况都有一定关系。说句题外话,秦国的崛起强大跟当今时代美国的崛起强大有非常的相似之处。总之,这篇文章从文学角度讲是非常精彩的,从史学角度讲则有所欠缺。1、要评价孟尝君能不能“得士”,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叫“士”,或者说“士”包括哪些人。在中国古代,“士”的含义甚广,既可指士兵、武士,也可指士大夫、贵族,还可以指青壮年男子,但最常见的含义应该是指具有某种品质、技能或才干的人和知识分子,这可以从一般的古汉语字典里找到,《孟尝君传》中的“士”应该只能是后面的两种人。nbsp;既然只要是具有某种品质、技能和才干的人就可以称为“士”,而不一定必须是知识分子,那就不应该把《孟尝君传》中的“鸡鸣狗盗之徒”排除在“士”之外,因为毕竟他们也有一技之长啊,而且除了“鸡鸣狗盗”以外,他们应该还有其它的技能和才干,他们才能够享受孟尝君给他们作为食客的待遇,否则,孟尝君就是一个白痴,每年费许多粮米去养活那些一无所长的废人。还有,司马迁之所以把这些“鸡鸣狗盗”之徒的事迹写进《孟尝君传》中,应该也是为了以此来证明孟尝君的能“得士”。其实,“鸡鸣狗盗之徒”不见得就是下三滥而让人看不起,起码他们比有些酸腐无用、虚伪卑鄙的知识分子可爱得多。梁山好汉时迁不就是这样一位“鸡鸣狗盗之徒”吗?梁山大寨不也正是由于招纳了许多这样有一技之长的“鸡鸣狗盗之徒”才兴旺发达的吗?nbsp;孟尝君的门客中除了这些“鸡鸣狗盗之徒”外,还有一些非同一般的人。比如,有一个名叫魏子的人,他替孟尝君到庄园去收租,去了几次一点粮食也没有收回,原来他私自把粮食借给了一位贤者,后来孟尝君受到了别人的毁谤,这位贤者不惜自杀来证明孟尝君的无罪。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魏子有知人之明,且仗义疏财、勇于承担责任,应该不能把他排除在“士”之外,至于大名鼎鼎的冯谖,他能为孟尝君收买民心,并使其去职后又恢复相位增加食邑,当然更应该是“士”了。nbsp;如此说来,孟尝君的能“得士”应该是不容置疑的。笔者以为,王安石以为孟尝君不能“得士”,那是他把“士”看得太高了。如果象他所说的必须要有能力帮助孟尝君“南面而制秦”的人才可以称为“士”,那么王安石自己恐怕也不能算是“士”了,因为宋神宗那么信任他,曾经二度让他为相,他却没有能让神宗“南面而制辽、制西夏”。nbsp;王安石说孟尝君“岂足以言得士”确是太武断,但他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却又是非常准确的,所谓“鸡鸣狗盗之雄”,以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流氓大亨了。《史记·孟尝君传》中至少有四件事证明了孟尝君确实是一个流氓大亨:nbsp;第一件事,“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之民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魁然也,今视之,乃渺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而去。”只不过是赵人的一句不礼貌的话,孟尝君就让他的门客一下子杀了赵国几百人,屠了赵国一个县的百姓,孟尝君不是比现代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