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范雎是装逼惯犯?不过是个可怜人罢了。
最近开启了刷书计划,准备把家里屯的书看完。选了《战国策》,初读觉得晦涩难懂,然而越看越觉得有意思,战国时代,礼崩乐坏,诸侯割据混战,是个混乱的时代,也是相当精彩有魅力的时代。时势造英雄,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书中记载的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做出的事情,在当代看来也够“瞋目结舌”的。
今天说说“装逼惯犯”秦相范雎吧。
秦策三中讲了范雎入秦,过程挺有意思:
范雎逃到秦国后,给秦昭王写了封信,大致意思是:英明的君主应该任人唯贤,赏罚分明,以国家利弊作为行事标准。我范雎有愚见愿使大王姑且一听,如果您觉得不对,就赐死我吧。秦昭王看了信后,派专车接走范雎,请范雎赐教。
初见秦昭王的范雎表现的很有“腔调”。秦昭王说:先生能教我点啥?。
范雎:嗯呐~
秦昭王:先生能教我点啥?。
范雎:嗯呐~
秦昭王:先生能教我点啥?。
范雎:嗯呐~
范雎“唯唯”了三次,秦昭王忍不住问了:您是不想告诉我如何治国吗?
这时范雎才悠悠开口: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是因为周文王的信任。我跟您不熟,您也不信任我,我不敢贸然开口,怕惹来杀生之祸。我死了倒无所谓,就怕秦国治理不好。
秦昭王听后,表示自己愿意信任他,范雎这才跟秦王分析形势给出策略:一是采取远交近攻战略,二是清理朝堂,扫除太后、穰候等人势力。秦昭王觉得范雎说的很对,后来封范雎为相。
范雎这招打得漂亮,先装腔作势欲说还休,引起秦昭王注意并使秦昭王给予“免死金牌”,然后才针砭时弊,说出朝政由太后把持,“秦国无王”这种可能引来杀身之祸的言论。这种试探真是谨慎精明又老练。
在范雎的辅佐下,秦国日益强大,范雎后来也被封为“应候”。然而范雎的“装腔作势,故作高深”并不是一直有效。
范雎失了汝南的封地,秦昭王问他伤不伤心。这时的范雎表现的特高义,视资产为粪土。他给秦昭王讲了个故事:市集上有个人死了儿子却不伤心,别人问他为什么不伤心,他说以前没儿子的时候就没有伤心过,现在又回到了没儿子的状态,为什么要伤心。范雎讲这个故事也是为了影射自己:来秦国之前一文不值,什么都没有,现在不过是失了封地,回到了原来的状态,没有什么可伤心的。
这话说的,确实能开导人乐观一些: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生不来带死不带去的,没必要因为丧失了某些东西期期艾艾的。
然而仔细想想,范雎这话不符合人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那么大块封地没了,正常人哪有不伤心的。所以秦昭王不太相信范雎,于是暗中派人套范雎的话。
派出的人叫蒙傲,是个武将,他跟范雎说:“您这么伟大的人,失了汝南,我替您感到不值,我不服气,作为武将,若不能夺回汝南,我想去死。”范雎说:“那汝南就拜托你了”。
这对话被秦昭王知道之后,觉得范雎不坦诚, 就不再信任范雎了。丧失了秦昭王信任的范雎最终被迫让位给蔡泽,结束了秦相的职业生涯。
看完这个故事,我开始觉得范雎真是装逼惯犯,挺活该的,大大方方说出自己的感受不好吗?为什么要藏着掖着,故作高义?一开始就对秦昭王不坦诚,也别怪人家最后不信任。
后来读了史记关于范雎的记载,觉得范雎不过也是个可怜人,挺让人心疼的。范雎本是魏臣须贾的门客,才华横溢,因齐王赏识他的才华赏赐他大量财物,他就被怀疑通齐卖魏。魏相把他鞭笞得半死不活,扔到厕所里,还被宾客轮番撒尿受辱。寒门才子怀抱一颗炙热的治国之心,然而却被误解寒了心,至此再也不敢坦露真心。这段黑暗的经历也使他恩怨分明,散尽家财报答恩人是他,毫不心软严惩仇人瑕疵必报也是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吧,因为不了解别人的过去,所以不能因为某件事就轻易给别人贴了标签。若是范雎当年在魏国能被重视不受迫害,魏国的版图又会是什么样?历史的进程会不会改变?这些很难说。但能确定的是一个不经意的善举,一定会带来更美好的结果。正如帮助范雎逃离的看守,我想他一定不会想到他一时的恻隐之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秦国的发展甚至是文明的进程。
所以呀,还是当个温柔的人儿吧,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身边的人,不图其他,只希望这世界能少些套路多点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