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调的特征
音乐的特点是音高高、音域宽、旋律优美流畅、旋律起伏大、节奏自由长,多采用复拍。音乐结构中上下句组成的乐段较为常见,也有复段甚至多段组成的联,多为非方结构。歌词多写两行,用不同的韵脚重复。歌词与歌曲的结合是“多词少句”,常用抛腔拖腔,用缤纷的色彩,用各种装饰音(诺古拉)点缀旋律。除了独唱,还有合唱、对唱、伴唱甚至“潮儿”合唱等演唱形式。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民歌自蒙古族形成以来就有,其一大特点是词少调长。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式的现状,长调可以定义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生产劳动中创作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日中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由上下两句歌词组成。演唱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对大自然的感悟来演奏,演唱的节奏是不一样的。绝大多数的长调歌词描写的都是草原、马匹、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湖。
长旋律绵长舒缓,意境宽广,声多词少,气息悠长,旋律很有装饰性(如前倾、后倾、滑音、回音等。),尤其是“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曲折或装饰音)的唱法最有特色。
长调作为一种与盛大庆典和节日仪式相关的表达方式,在蒙古族社会中享有独特而受人尊敬的地位。蒙古游牧民族的婚礼、乔迁、婴儿出生、小马标记等社会活动和宗教节日都可以听到长调的歌声。在那达慕中可以听到长调,那达慕是一种嘉年华运动会,包括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
《长调》是一首抒情歌曲,由32首旋律组成,带有大量的装饰音。它歌颂了美丽的草原、山川,歌颂了父母的爱和亲密的友谊,表达了人们对命运的思考。其特点是:装饰音和假声的大量使用,包含丰富节奏变化的长而连续的流动旋律,音域极广的即兴形式。上升旋律节奏缓慢而平稳,下降旋律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来源于对草原生活节奏的模仿。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至今仍被蒙古族广泛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