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民族服饰的词语
1.描写民族风情的优美语段
少数民族的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华丽堂皇,种类繁多。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着彩色连衣裙,戴鲜艳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男 *** 穿西服、绣花衬衫或袷袢等。
维吾尔族男子还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戴绣花帽几乎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同爱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有差异。
如维族男女都喜欢戴绣工精致的小花帽;哈族姑娘喜戴猫头鹰羽花帽;柯尔克孜族青年妇女则喜欢戴红色丝绒圆顶花帽;塔塔尔族妇女尤喜欢戴镶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爱戴呢料大沿礼帽,显得潇洒大方;回族男性则为黑白小圆帽,显得整洁庄重。
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欢穿长统皮靴。每逢喜庆节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装,色彩斑斓,令旅游者目不暇接。
2.民族服饰简要介绍
民族服饰: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如果是有自己国家的民族,这个民族的传统服饰通常被选为国服,国服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服饰,如中国的国服是汉服,日本的国服是和服(吴服),韩国的国服是朝鲜服(韩服)。
示例: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
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
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
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3.关于服饰的成语探囊取物 张冠李戴 两袖清风 衣冠楚楚 西装革履 隔靴搔痒 长袖善舞 穿红戴绿 裹粮坐甲 衽革枕戈 解兵释甲 解甲投戈 丢盔卸甲 解甲休士 解衣卸甲 倒戈卸甲 躬擐甲胄 被甲执兵 被甲枕戈 枕戈寝甲 槊血满袖 积甲山齐 按甲寝兵 按甲休兵 被坚执锐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卷甲束兵 卷甲倍道 卷甲衔枚 卷甲韬戈 坏裳为袴 短衣匹马 奋袂而起(奋袂攘襟) 投袂而起 蒙袂辑屦 拂衣而去(拂袖而去 拂袖而起) 拂袖而归 披发入山 毁冠裂裳 绝裾而去(温生绝裾)裸袖揎衣 221 揎拳捋袖 披头散发 攘袂扼腕 攘袂切齿 袖中挥拳 戴鸡佩豚 被发拊膺 被发徒跣 泣下沾襟 血泪盈襟 秋扇见捐(秋扇纨捐) 作嫁衣裳 怒发冲冠 弹冠相庆 弹冠振衣 弹冠结绶 屣履造门 撏毛捣鬓 擢发抽肠 汗流洽衣 满袖春风 弃若敝屣 同袍同泽 无衣之赋 涅而不缁 前襟后裾 乘车戴笠 缟纻之交 布衣之交 绨袍之义 总角之交 披襟解带 束发封帛 斑衣戏彩(老莱娱亲) 遗簪坠屦 披裘负薪 神武挂冠 屐齿之折 衣锦褧衣 尺布斗粟 怀瑾握瑜 濯缨洗耳 濯缨濯足 濯缨沧浪 振衣濯足 返我初服 挂冠归去蕙心纨质 两袖清风 摆袖却金 素丝羔羊 分钗断带 破镜重圆(分鞋破镜) 破镜分钗 断钗重合 一衣带水 广袖高髻、峨冠博带 古代袍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却收缩紧小,俗称"琵琶袖"。
腰间用宽阔的丝绸织带系束。古时称袖身为"袂",称袖口为"去",成语"张袂成阴"、"接袂成帷"等即是对这种宽衣大袖的形容。
在古代,无论男女都束发梳髻。男人为了固发,不得不戴较高的冠帽,因此"广袖高髻"和"峨冠博带"正是当时男子装束的真实写照。
紫绶金章 汉代官员腰间常佩有一装官印的(般+革)囊,而用以系印的绦带叫"绶"(或称"印绶")。绶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以其纺织的稀密、长短和色彩的不同标志着官职的高低。
绶以紫色最贵。《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皆金印紫绶。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就有"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之句。后用"紫绶金章"泛喻高官显爵。
羽扇纶巾 与帝王将相不同,古代的普通百姓是无权享用礼冠的,只能用丝或麻织成的幅巾包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即为一例。幅巾既可束发,劳动时又可以用来擦汗,远比冠帽实用得多。
后来因汉元帝额上头发很长,不愿被人看见,便也用幅巾来束发,于是,一时间群臣相效,蔚然成风。从此以后,幅巾的花样不断翻新、层出不穷,一直沿用至明代。
苏轼在《念奴桥·赤壁怀古》词中就有"羽扇纶巾,笑谈间,樯(木+虏)灰飞烟灭"之句,这"纶巾"便是幅巾中的一种,系用丝带织成,因相传诸葛亮常服此巾,故又名"诸葛巾"。 紫袍玉带 朱、紫在中国古代曾长期被视为显贵的服色。
据考证,中国的品官服色制度始于北周而形成于隋,此后唐、宋、元、明各代虽有变易,但大体与隋制一脉相承。因此紫袍玉带"便常被用来形容官阶身分的显赫。
黄袍加身 古代统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等理论,认为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而黄色正代表构成万物的基础元素土;青、赤、黄、白、黑又分别象征东、南、中、西、北五方,而黄色正好象征中央,因此也就天经地义地成了代表华夏的正色。宋人王懋在《野客丛书》中写道:"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所以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龙座。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为止,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衣冠禽兽 唐代袍服的纹样,一般以暗花为多,至武则天当朝,又颁赐了一种新的官服,名叫"绣袍"。所谓绣袍,即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这种以禽曾纹样区分文武官员品级的做法,后又被明清发展成"补子",即以金丝、彩线绣成徽织,缀于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后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衣冠禽兽"的成语其源盖出于此,原无詈人之贬义,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意思,完全是后人引申发挥所致。
接着,清代以后是"顶戴花翎";而民国以后便是"西装革履"的时代。
4.民族服饰简要介绍民族服饰:指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如果是有自己国家的民族,这个民族的传统服饰通常被选为国服,国服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服饰,如中国的国服是汉服,日本的国服是和服(吴服),韩国的国服是朝鲜服(韩服)。
示例:
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阿昌族男女均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5.形容服饰的词语环佩叮咚、.端丽冠绝、罗袖初单、罗绮文秀、华冠盛服、浓妆艳裹、铺红叠翠、翩若惊鸿
古代美女:
粉红玫瑰香紧身袍袍袖上衣,下罩翠绿烟纱散花裙,腰间用金丝软烟罗系成一个大大的蝴蝶结,鬓发低垂斜插碧玉瓒凤钗,显的体态修长妖妖艳艳勾人魂魄。
黄色绣着凤凰的碧霞罗,逶迤拖地粉红烟纱裙,手挽屺罗翠软纱,风髻雾鬓斜插一朵牡丹花还真有点:黛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染春烟的味道。
碧绿的翠烟衫,散花水雾绿草百褶裙,身披翠水薄烟纱,肩若削成腰若约素,肌若凝脂气若幽兰。娇媚无骨入艳三分。
看她折纤腰以微步,呈皓腕于轻纱。眸含春水清波流盼,头上倭堕髻斜插碧玉龙凤钗。香娇玉嫩秀靥艳比花娇,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一颦一笑动人心魂。
寐含春水脸如凝脂,白色牡丹烟罗软纱,逶迤白色拖地烟笼梅花百水裙,身系软烟罗,还真有点粉腻酥融娇欲滴的味道。
大朵牡丹翠绿烟纱碧霞罗,逶迤拖地粉色水仙散花绿叶裙,身披金丝薄烟翠绿纱。低垂鬓发斜插镶嵌珍珠碧玉簪子,花容月貌出水芙蓉。
淡绿色的长裙,袖口上绣着淡蓝色的牡丹,银丝线勾出了几片祥云,下摆密麻麻一排蓝色的海水云图,胸前是宽片淡黄色锦缎裹胸,身子轻轻转动长裙散开,举手投足如风拂扬柳般婀娜多姿,
6.少数民族风情的词语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跳坡节、彝族跳弓节等20多个传统节日。节日里,各少数民族群众穿红戴绿、披银挂金,他们赶歌圩、跳板鞋舞、赛矮马,各种服装争奇斗艳。达斡尔族服装以袍式为主。男子往往头戴皮帽,身穿皮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靴子多选用狍、犴、牛等皮。除皮质服装外,达斡尔族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冬天穿棉袍,天冷时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佤族,节日、祭祀、礼仪食俗 佤族过去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原始教,有部分地区的佤族信奉佛教,差不多所有节日都伴有祭祀活动。传统的祭祀活动除杀鸡和杀猪外,还要进行特有的剽牛。达斡尔族妇女擅于手工刺绣,服饰、鞋、荷包等多绣着各种花纹及图案。发式及装饰品因地而异,有的用白布和白毛巾包头,佩戴各式耳环。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为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绎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顼、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鄂温克族服饰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式样主要有大毛长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大毛长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还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