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视觉化的理论阐述
传统意义上,音乐属于耳朵,是用听觉体验美的艺术。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往往是在听的基础上,通过“声音感知与情感感受”、“形象联想与理性感受”、“音乐美的体验与感受”等阶段,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审美体验过程。音乐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伴随着情感,通过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形象、生活场景和意境,音乐可视化成为现实。因此,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迪士尼以其“听动画”和“看古典音乐”的创作思维,探索音乐与传统动画的结合,并将这一开创性思维融入到2000年《1940幻想曲》和《2000幻想曲》的创作中,进一步实现了动画对音乐情感的诠释和古典音乐与动画艺术的融合..将音乐这种听觉艺术带入视听结合的新境界,《幻想曲》系列可以说是一个开创性的举动,为音乐可视化贡献了一个绝佳的范例。
音乐可视化可以为欣赏音乐艺术打开一个全新的通道,在成功创作大量三维动画作品后,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学与艺术中心将正式在音乐可视化方面发力,为新媒体产业化服务。2012年将上映巨幕巨幕电影《变成蝴蝶》,秉承视觉诠释听觉的艺术创作理念,以逼真的三维动画技术,科学艺术地诠释中国传统经典。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音乐,无论是明亮的快板还是深沉的宏伟,都有力地展现了永恒的爱。动画师将音乐形象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具体化,赋予很多音乐元素非常明确的表达意义。借助动画表演,帮助欣赏者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提供了从古典音乐作品中升华出新的情感感受的机会,使视知觉扩大和延伸了听觉艺术的审美范畴,打开了音乐欣赏的新渠道。
同时,音乐可视化增强了“寓教于乐”的效果。艺术教育就是激发人们对知识的兴趣,用艺术和美的方式去契合人们的认知心理。因此,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并将其深化为一种智慧和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单纯的音乐听力训练在激发兴趣方面作用不大,而音乐视觉教育是把音符、旋律等无形的音乐理论知识变成赏心悦目的视觉形象。如《1940幻想曲》中七首经典乐曲的故事化处理,不仅提升了音乐作品的趣味性,还通过各种视觉元素传达了音乐主题、人生哲学或积极的人生观。在北美,这部电影经常被用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孩子的情操,从而对孩子进行古典音乐的启蒙,尤其是恐龙部分,尤其受到小观众的青睐。一些拥有这部电影音像制品的父母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孩子会哼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视觉技术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例如,三维动画中更高效、更精确的动作捕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催生了一批画面效果惊艳、虚拟角色动作逼真、感染力强的视觉作品,并与各种音乐类型相结合,在音乐可视化的艺术性和真实感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如Animusic公司制作的视觉音乐作品,利用计算机制作概念乐器的演奏效果动画和各种高质量的图形虚拟3D音乐场景。作品以音符为基础,将和声、旋律等复杂的音乐形象以有趣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来。
音乐文化是通过视觉来理解的。
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感知外界最重要的渠道,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是人类认知世界不可替代的。看和听是通过各种视听感官认识外界最自然、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眼睛像镜头,耳朵像收音机,所以人类接触到的是一个经过“视听媒介”选择和过滤后,具有特定视角和聆听维度的拟态世界。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视觉与理性相连,听觉与灵魂相连。视听能提供最客观的认识对象和世界的信息,其认知特征最可靠。人的“看”和“听”不仅是自然的生理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景观。这种文化景观是人与外界互动创造的意义。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它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积累,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凝结成一种精神产品。在中国的古籍中,文化的含义就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修养。英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威廉斯认为,文化不仅包括最优秀的思想和具有伟大传统的艺术经典,还包括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因此,由视听而生的文化景观无处不在。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和知识上,还体现在“视听结合”的日常行为中。
音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范畴,也具有视觉化的内涵,即音乐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音乐的感性听觉标准和感性视觉水平在新媒体技术层面实现了更高形式的融合,符合现代观众的身份认同和符号价值。而且音乐视觉化为音乐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演绎形式和体验方式,在可听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可视性,以深度契合延长了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音乐可视化会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时尚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音乐文化的外在形式看,音乐视觉化注重音乐元素与视觉元素、色彩与色调、场景与情感的相互反映;声像结合主要是声光电的有机结合,剪辑和导演的结合。视觉理解音乐文化的基点在于视觉因素,尤其是视觉和影像因素;核心在于世界文化图景趋于视觉化的文化趋势;支点在于视觉文化的技术力量,当代新媒体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立足点在于广义的当代消费社会。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读图时代,可视化的大趋势意味着思维范式和阅读世界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视听媒体的普及为音乐可视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音乐视觉化是视觉元素在音乐创作、演绎和体验中的深化,它将能够在没有音乐表演本身的情况下,根据音乐的内涵和创作者的想象来诠释音乐。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形象俘获了我们,我们无法逃避它。”未来,音乐文化的可视化将成为把握音乐美感的重要手段。
音乐信息是通过视觉传播的。
声音和图像,听觉和视觉,在当代社会,都认同审美走向,都主导着大众文化的审美形态。视觉为人们看到和理解音乐作品和音乐文化提供了很多便利,人们会越来越依赖读图。可以说,可视化将重塑我们由印刷文化转化而来的生活方式。同时,视觉文化在以一种人们不易感知的方式观看的同时,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意识形态和特定的世界观。虽然音乐艺术本身并不依赖于视觉,但它确实依赖于对音乐文化的理解趋势。可视化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过去,音乐被理解为复杂和谐的数学比例;现在,音乐被理解为一种奇妙而深刻的魅力;在未来,音乐将被理解为有节奏的图像,因为可视化已经成为世界的一种表征。马克思曾说:“最美的音乐,对一双分不清节奏的耳朵来说,是没有意义的。”然而,随着音乐可视化时代的到来,你不必完全依靠耳朵来欣赏最美的音乐。音乐可视化的发展趋势表明,视觉和听觉在未来的交互中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视觉、听觉、触觉等人类感官的融合,将人类精神在听觉艺术中极其复杂的表达用相对完美的具象表现出来,从而全面真实地诠释和体验人类的情感。
可以预见,音乐可视化的具体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在现场演出、展览等场所安装音乐可视化系统,结合特殊影像和定制的沉浸式内容开发的作品,可以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舞蹈动作和虚拟表演可以借助视觉乐谱和概念乐器来设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音乐图像的交互展示,用户可以通过音乐界面和人机交互界面控制虚拟角色、虚拟场景和增强现实故事情节进行娱乐;音乐可视化系统借助计算机编程和投影技术,通过建筑投影和场景再现实现音色和图案的变化。更像是音乐鞭炮、烟花、音乐喷泉等公共艺术形式的拓展,前者是虚拟烟花与音乐节奏的配合,后者可以利用不同的音色、幅度、节拍来控制水流、水柱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学习者可以通过可视化交互系统与虚拟乐器实时互动,学习过程变得充满乐趣,学习效果也可以随时检测。在专业研究领域,音乐可视化为音乐表演分析、音乐形态分析、音乐表演分析、音乐认知训练、音乐情感表达等专业领域提供了便捷实用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