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有哪些发展历史?

三弦:又名“黑仔”,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手柄很长,音箱是方形的,两边有盖,有三根弦,抱在怀里弹。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广泛应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中。

种族发生

三弦起源于古代弦乐器,是元代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

三弦自明清以来一直很流行,主要用来伴奏说唱音乐。

明朝以后,记载的文献越来越多。明代王琦《三个故事》中的三弦图的形状和今天一样。明初,三弦已流传到南方各省,特别是江浙、福建一带,主要用于伴奏北方小曲和杂剧。万历年间,江南著名三弦艺人张设计了一种小型三弦音箱,音乐柔和清脆。

明初,福建36人移民琉球,他们带走了三弦。此后,冲绳出现了三弦,琉球称之为“米沙弦”。1562年(明嘉靖年间),三弦由琉球传入日本。已经发展成大中小三种形状。共鸣箱披着猫狗皮,用大拨片玩。在日本称为“三味线”,至今仍有日本声乐团体伴奏,称为“三味线团”。

弹词在明清时期广泛流行于城乡,因有一种弦乐器伴奏而得名,据清代纸币记载。弹词常用的乐器是琵琶和三弦。

19世纪中叶前后,河北高阳县唱“木鼓”的艺人马三峰将小三弦扩大为大三弦,受到北方说唱艺人的欢迎。从此,大三弦流传开来,与小三弦并存。因此,三弦在伴奏说唱音乐方面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大三弦多作为北方各种“大鼓”的伴奏乐器。然而,在南方,传统的戏曲乐队,如说唱和昆曲,民间歌舞团和其他艺术选择小三弦。

清末创制了“三弦戏”,可以用和弦模拟当时著名京剧演员的唱腔,甚至还能打出人声、军马声、动物飞翔声等效果。民国初年,“三弦戏”发展为“三弦戏”,弹拨改为弓奏,类似于今天的钢琴演奏和钢琴扑克牌。

目前三弦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是说唱、地方器乐、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的重要乐器。据统计,中国至少有52种以上的曲艺,60多种戏曲,4种以上的少数民族音乐,以三弦为主要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