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的名称怎么来的?为什么还有地安门?

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再次被毁。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门。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康熙年间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

地安门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皇城正门称天安门(明称承天门),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明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

扩展资料:

天安门

坐落在中华人民***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和国的象征。1961年,中华人民***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地安门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北安门为地安门。顺治九年(1652年)重修。整体建筑为宫门式砖木结构,面阔七间,中央三间为通道,左右各两间作为值房,其规制与西安门完全相同。

中华民国期间,为便利交通,1913年、1923年将地安门东西两侧的皇城墙拆除。中华人民***和国初期,1954年底至1955年2月,以整治道路交通为由拆除地安门及雁翅楼。

1955年,有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存有质疑,有关部门遂将地安门拆除所得的门窗、柱子、过梁、柁、檩等构件编号造册,连同砖石及琉璃瓦等构件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内北侧原样复建地安门及雁翅楼。

但是后来因为天坛内发生火灾,堆放的地安门及雁翅楼木质建筑构件全部被烧毁,复建地安门和雁翅楼的计划遂终止实施。拆除所得的建筑材料后来用于修建天坛北门。

2004年,北京市政协委员王灿炽正式向北京市政协提出了关于复建地安门的提案。2005年,多位文史学家提议复建地安门及雁翅楼。

2011年,北京市文物局启动中轴线文物保护工程,计划修复地安门雁翅楼,但没有动工。2012年,北京市启动“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地安门雁翅楼复建工程是其中的一项。

2013年5月16日,地安门雁翅楼复建工程启动。2014年8月,地安门雁翅楼主体工程已完工,拟于同年“十一”前完工。

百度百科-天安门

百度百科-地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