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国学?

导读: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国学。感谢您的阅读。

一.基本概念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了基本定义,学术界在具体定义上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研究,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哲学、历史、宗教、文学、风俗习惯、考证、伦理、中医、农业、武术、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的思潮如火如荼之时。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立,提出了“中学”(国学)的概念,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了汉朝的经学。[1]

国学以先秦典籍和诸子学说为基础,涵盖了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的理论共存共振,不存在主从关系。根据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每种理论在每个时期都发挥了或明或暗的作用,但只是在不同的领域。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在思想教育领域一直占据主流地位,但其他学说也在不同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政治领域的道家、法家,军事领域的兵家、医学领域的医家,以及其他各种领域(名家、墨家、农民等。),等等。不代表某个领域起主流作用。所以国学各流派之间没有主从之分,也没有哪一个学派为主体。

二、起源与演变

“汉学”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包括在李周,以及在《汉书》、《后汉书》和金淑。唐朝有一个。可以看到庐山下有一座白鹿洞书院,南宋朱首建,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在朱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是什么意思?这是一所学校。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的概念是有的,“国学”一词也是有的,但所谓“国学”始终是指“国学”的意思。明初,中都郭子学校成立,后改为国子监,掌管国学学生的秩序。[3]国子监设有礼仪、音乐、法律、射箭、科举、书法、数学等教学科目。在近代,所谓的“汉学”被一些学者认为起源于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的一些人,如荷兰田春人,主张研究日本古籍,以了解本土文化,因此被称为“汉学”。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推行欧化政策,导致社会完全西化的倾向。1888年,三宅雪岭、志贺崇刚等人成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社会,倡导国粹,以扭转偏颇。也许是受这种思潮的影响,1902年秋,梁启超与黄遵宪等人商量在日本创办《中国杂志》。1904年,登势发表《论保存国学》,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1905年,登势、黄杰等人在沪成立国学保存学会,并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出版了《国学保存学会会刊》。除了、,还有张、、、黄侃、马叙伦等。他们要么是中国联赛的成员。4月至6月,1922,张主讲“国学概论”、“国学学派”。1934年,张在苏州创办了张国学研究会,并对国学进行了总结性的阐释。张的上述言论被记录整理,出版了《论国故平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讲演录》等著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了较大影响。张把所谓的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哲人、文学五个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对“国学”、“国粹”、“国粹”也有各种论述。[5]

自西学东渐以来,为了区分西学和中学,出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的概念。

第三,意义的解释

什么是国学?这个词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社会上也没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所有的文化研究都属于国学;也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门为治国理政而设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如何,有两件事是肯定的:

1.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汉学”现在的意义是相对于“西学东渐”之后的“西学”而言的,所以汉学无可争议地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问”。

2.国学范畴宽泛复杂,有不受制于大师之分?汉学是建立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基础上的。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比如从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来看,百家学说在各个时期的各个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百家学说并没有一分为二。

现在的国学,泛指以先秦典籍和诸子百家为基础,涵盖后世的各种文化研究。所以,从广义上讲,中国的古今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武术、医学、星象、建筑等。,都是参与国学的。“国学”的名称始于清末。当时欧美学术以“新学”、“西学”等名称进入中国。相比之下,人们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汉学也可以参考中国的古代理论。其中,先秦诸子是代表,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他们形成了兵家、法家、墨家、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这些思想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如何治理国家。它对历代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第四,国学的性质

1.汉学≠儒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谈论国学。好像不讲国学就不能叫中国人。

国子监孔子祭祀仪式

国子监孔子祭祀仪式

但是近年来,谈国学的人都在谈儒学(简称儒学),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国学;或者说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

《说文解字》:“儒,柔,亦称术士。从人,你需要声音。”徐浩指出:“软的人被称为儒家,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学者。”儒教”是一个俗名。儒家的称谓不是孔子自己的称谓,而是孔子的墨家学派的名称。"所以,在古代,"儒者"通常被称为学者,如《辞书·人间部》:"儒者被称为学者。“称儒家为“儒”只是古代的一种用法,如《汉书·艺文志》:“儒出司徒官位,助人阴阳开悟。徘徊于六经,讲究仁义,先人描述尧舜,先人描述张文武,大师仲尼强调其言。"

换句话说,儒家是为帝王统治服务的古代启蒙理论,而不是站在人民立场上为人民服务的理论。所以,如果用儒家思想来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当成古代专制主义或者为古代专制主义服务的思想的代名词。当然,并不是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说,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或主要视为儒家文化,不仅会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也会否定儒家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这显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也不是当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

汉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国家,研究中国人。中国古代的国家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称之为中国或华夏。换句话说,汉学应该是中国或华夏历代学术文化的总称。从历史上看,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只是与道家、墨家、法家并列的学说之一。[6]

2.百家争鸣并存

理论上,国学是什么意思可以讨论。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在国学教育上增加自觉性,让我们对国学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天真地以为穿着长袍马褂逛街就是在说国学。曹聚仁先生指出,如果他“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国学,也不指望研究国学的道理,而只是盲目跟风,胡乱鼓吹一些国学,充当假圣人”,那就“很危险”了。而前人如章太炎,被称为中国古典名著的最后一代大师,无疑对国学有着丰富的借鉴意义。

从章太炎自身思想的发展来看,以“国学”为内容当然是贯穿其一生的思想主题。从他作为学生进入俞樾的乔静社团的那一刻起,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刻,他都坚持“不用吃饭,不用学习”。然而,“国学”作为一个概念,并不总是在他的话语体系中获得合法性。早前章太炎作为国粹派的领军人物,用“国粹”来指代后来的“国学”所代表的内容。但他很快就把概念改成了“国故”,写了《论国故的平衡》。第三阶段,提出“国学”概念。章太炎晚年还会用“国民性”来指代国学。显然,就这四个概念的使用而言,章太炎的“国学”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体现:“国粹”无疑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崇敬。但是,很难回答“历史上的一切都一定是好的吗?”这样的问题。而“国粹”似乎略微走向了反面,认为传统文化成了历史文物,似乎给人一种尘埃和仆从的感觉,还不如“国粹”古色古香。当然,“国民性”指的是历史传统文化。章太炎认为,中国当时是被强敌逼迫的。即使它灭亡了,只要它的民族性存在,就仍有复兴的一天。显然,民族的含义是抽象的,难以把握的。相比较而言,“国学”的提法不仅是中性的,而且是具体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似乎也可以从“国学”而非“国粹”的实践中体会到国家的积极态度。

那么,国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章太炎的话说,“国学流派”有哪些?他主要从儒家经典学派、哲学学派、文学学派三个角度来论述,这绝不是儒家所能涵盖的。

章太炎指出,儒家经典研究包括中国古代经典研究和中国现代经典研究两个学派,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分支。他本人是中国古典的学者,他认为现代文学中的儒家经典虽然讲的不完全是宗教,但总体上倾向于宗教。他对此有些不满。他认为,就六经本义而言,“没有历史”。《尚书》和《春秋》都是可以记载的古书,是不容置疑的历史。《诗经》大部分是写国事的,只有少数歌谣,所以也是历史。《礼记》记载了古代的法规制度,是历史的一部分。《春秋》列举事实,包含褒贬之意,是显而易见的历史。易经包含了历史的精华;景悦已失传,但章太炎推测它属于乐谱和体系,因此也包含历史特征。由此可见,章太炎坚持“六经皆史”的理论,所以正如唐之钧先生所指出的,章太炎在国学流派中并没有专治历史的流派。因为“六经皆史”,所以张反对“过誉六经”。这种态度当然与他在中国古代经典研究上的立场密切相关。然而,今天,我们再来看看“经典”。是一成不变的“常道”,还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文本,需要慎重考虑。否则,一不小心,可能会奉承一些高层领导,我们只会对他们俯首帖耳。

关于哲学,章太炎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有儒、道、释、墨四家。他认为《论语》一半讲伦理,一半讲哲学。儒家中,孟子、荀子也讲过哲学;老庄的思想与哲学密切相关;名人涉及大量的“逻辑”,即逻辑学;墨子的《尚敬》、《夏静》是优秀的名学;法家中,韩非的《解老》和《余老》两部书,把他和哲学联系在一起。当然,这是张对先秦哲学的描述。事实上,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论述简明扼要,揭示了中国研究哲学的丰富内容。

动词 (verb的缩写)分类方法

1.被四家银行瓜分

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将国学分为经、史、子学、集四类。“经”指的是古籍中的经典,如《易经》、《道德经》、《诗经》、《孝经》等。,后来又增加了一些语言训诂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是指一些历史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韩曙》、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等。政治史,如司马光的《子同治鉴》、李导的长篇《续子同治鉴》等。专攻文物制度史,如杜佑《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以地区为记录中心的地方志等。“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种学说或学派的人物的集合。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尚军疏》,军事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佛教、农家乐、医家、天文算法、技艺、艺术、光谱、杂记、书籍等。《集》是历史上文人学者的集体收藏和个人收藏。个人收藏称为“其他收藏”,如收藏、收藏、王收藏等。《昭明文选》、《文苑华英》、《鱼台新咏》等文集。《四》中未收录的古代戏曲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等,也属此集。

2.根据属性

另一种是按内容分类,一开始分为三类:义理之学,阐明事物的真相,即哲学;考证,从事历史研究,即史学;从事诗文、章奏、评书等实用文体创作的是文学和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后来有人在这个基础上又加了两个来弥补它的不足:

一是天下之学,即治国安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

二是科学技术学,即声光电气化等自然科学知识。

六、国学经典

1.京步

经典分为易、蜀、诗、礼、春秋、孝、经通义、四书、乐、小学、石经、编译,主要是经学和经学诠释学。重要书目包括《周易》、《尚书》、《周立》、《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历史系

史部分为正史、年表、编年史、其他史、杂史、圣旨、传记、史籍、编年史、时令、地理、官职等。重要书目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诏书集》、《资治通鉴》。

3.子部门

细分为儒、道、兵家、法家、农、医、天文算法、星象、艺术、家谱、杂书、丛书。重要书目包括老子、墨子、列子、庄子、孙子、山海经、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申子、公孙紫龙、淮南子、管子。

集合部门

文集分为《楚辞》、《别集》、《宗集》、《辞赋曲》、《闺阁》。重要书目有《楚辞》、《全唐诗》、《全松诗集》、《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等。

七、国学的精髓

孔子——要善良,勿以小善为,勿以小恶为。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说实话,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自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知足常乐做人,知足者常乐!这就是做人之道,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做!

老子——心大,容物于世;放空自己的心,在人间做好人;静下心来谈谈世间的事;潜入他们的内心,观察这个世界的原则。“道,万物之奥。”“凡事靠命,但不勤奋,是成功的,但不是主要的。”谦虚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法则,宁静是做人的第一法则,宽容是做事的第一法则;无欲是养心的第一法;不要说对身心无益的话;不要做对身心不好的事情;不要进入对身心无益的人;不要进入对身心无益的境界;不要给人看对身心不好的书。

庄子——安心不如安心;与其心胸宽广,不如胸怀宽广。以自然之道修自然之身;以喜乐培养喜乐之神。心存敬畏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所谓幸福,不是财富多了,而是欲望少了。做人,人品第一,可以第二;做事,理解第一,勤奋第二。生活应该学会和平、快乐和同情。

与孟子相比,君臣,君强臣弱,二者之间的关系由强君主导。君重礼,臣重忠,所以君臣之道在于礼。君以礼臣,臣必忠;我忠于君主,他却不客气,忠义必退。

荀子——概括为七个方面:一、蜕化: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成果,而要不断发明,不断进步,一天天进步,并使之发生质变。二是空虚:空虚指的是学习态度。空者,谦而谦之。第三个是一:“一”是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在于专”。第四是静:“静”就是心要静,摒弃一切杂念。第五是积累:荀子说:“不积跬步,则千里之外;不积小流,不成江海。六、老师:“国将富强,必贵且重...国将衰,不如师。"有一个好老师,你可以渴望学习。"得一个好老师,做事就要学尧、舜、禹、唐。“第七,朋友:荀子建议学者要“友亲”,以达到学术研究中的“善而不知足,被谏而能谏”,即不断地被批评和纠正,日后取得成功。

孙子-陶文的军事战略。中国的军事战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历史遗产的精华。军事战略就像一把双刃剑。轻者用其芒,动之则伤,是兵器;如果你深昧无知,那就要看场合,这是利器。希望学者们能取其精华,重视其利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教练不是知识培训,也不是技能培训,而是一种拓展的信念和视野。

管——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事人的真实情况和局限性,同时也让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教练的使命就是通过成就他人来获得成功!

韩非子——统控论:“诚为道,运营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基,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方面能量,助你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成功创业到持久成功的惊心动魄的飞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领袖。

鬼谷子——马基雅维利是指在争夺、巩固和发展权力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柔性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权力。权力带来财富、地位和荣耀。马基雅维利自然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唯一的原则是:不择手段实现目标。马基雅维利战术的合理性取决于马基雅维利战术的结果,即所谓“偷钩者必受罚,窃国者必受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也是如此。

大学——修身养性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修身养性、知、诚、正的过程。吴歌是探索理解事物发展的途径;知是获取知识,诚是以诚、诚、忠对待一切;义就是把自己的心理端正,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养深厚的人。所以修养的过程就是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

易经——天地之道:阔、厚、高、清、闲、长。所谓天地之道,不过是自然之法。如果你服从——你就会独立自主,意气风发;如果你回来-你将永远不能再活了。想到轮回的痛苦,却又不是人!所以道就是:早已注定,难以违背天意。仔细想想,不就是这样吗?所以,天地之道,在于人心。

禅宗——观察生死之间的节日,潜移默化地关注道德。死生生,生生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是另一个死的结束。所以,活就活,死就死。你怎么能相信永生或不出生呢?所以,来了就该,留与不留,随缘,不纠结,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