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的历史
德云社的发展历程
德云社开始叫作“北京相声大会”,只有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三个人在广德楼等茶馆演出。
1995年,郭德纲来到北京,首先找到的人是相声界前辈张文顺以及青年演员李菁,开始在京味茶馆、广德楼等地演出。1996年开始,相声演员邢文昭以及徐德亮等开始陆续加入演出。
到了1998年,扩展为十几个人,演出场馆也从茶楼扩展到茶馆戏楼里,并取名为“北京相声大会”。2003年,演出队达到了十几个人,并且从那年开始改在天桥乐茶园演出,更名为“德云社”。
德云社主要演员除郭德纲外曾有张文顺,于谦,李菁,李文山,邢文昭,高峰,何云伟,曹云金,刘云天,栾云平,孔云龙等。2008年9月,徐德亮通过自己的blog发布声明,与王文林一起退出北京德云社。
这是自德云社建社以来首个成员退出事件。2010年2月21日,曾以“兄弟单位”身份加盟“德云相声联盟”的“艺馨社”将成为历史,这家相声团体的全部演员成为德云社的“社员”。
2010年8月5日,何云伟、李菁分别在各自博客发表声明,宣布退出德云社。2013年4月15日,北京德云社在澳大利亚文化之都墨尔本举行酒会,正式宣布成立德云社墨尔本分社,这也是中国相声社团跨出国门在海外建立的首个分支机构。
2013年4月20日,德云社南京分社正式落户门东历史街区。 九十年代中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相声艺术走进低谷,许多相声演员去影视界淘金,其中还有不少大腕儿,更不乏因改行而发财的“相声演员”。
谁都知道表演相声不挣钱,属于费力不讨好的职业,然而,时年仅二十多岁的郭德纲先生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相声艺术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回归剧场!民间艺术离不开生存发展的土壤,相声演员必须走近观众才能得到水 *** 融般的互动。于是郭先生一方面在一批“文字辈”老艺术家的支持下组织北京相声大会;另一方面着手挖掘整理了600多段濒于失传的曲艺节目。
2014年7月17日,德云社开展净化舞台、 *** 低俗活动。将近四个月以来,演员自觉遵守,效果显著。
也感谢大批观众监督,我们将更加努力。 而北京德云社的官方微博更是放出大招,称若观众发现德云社表演中存在低俗、色情及其他问题,可向德云社微博进行举报,并将给予举报者适当奖励。
2010年8月6日晚间,郭德纲弟子殴打记者事件再生波澜,德云社在德云社官网上发表声明称将停演内查。以下为德云社声明(有删节):特决定自2010年8月9日(周一)起暂停所有小剧场(北京德云社剧场、德云社三里屯剧场、张一元天桥茶馆、广德楼剧场)的常规演出,按照讲话精神开展深入自查,进行内部整改。
具体的演出恢复时间,将根据实际情况另行通知。特此通告。
9月12日晚,经历停演自查的德云社重新开门迎观众,郭德纲率德云社全体成员在北京德云社剧场亮相,作揖谢衣食父母。整场演出持续了近4个小时,全场笑声、掌声、喝彩声不停。
压轴演出中,郭德纲有感成员退社风波,先替老搭档于谦发毒誓:“倘若退社,天打雷劈、五雷轰顶!”德云社重新开张郭德纲作揖谢观众经历一个月停演自查,德云社于9月12日晚7:20正式复演,拉开了德云社系列演出帷幕。由于此次粉丝下手早,开票一小时就把门票抢空,让黄牛党根本无处下手。
开幕式上,德云社全体成员踏着锣鼓点上台亮相,也包括经历打记者风波的李鹤彪,却惟独不见近日盛传单干的曹云金。郭德纲一上台先抱拳作揖,“感谢我的衣食父母!”随后,全体演员在郭德纲的带领下,表演了《发四喜》。
郭德纲领唱,台上台下一起和着有节奏的掌声唱太平歌词。当老郭唱到《劝学歌》中的“小人过河就拆桥”,台下立刻有大批粉丝应和。
郭德纲替于谦发毒誓 退社五雷轰顶郭德纲和于谦压轴演出《卖布头》,距离开场亮相间隔了足足两个半小时,但观众们仍旧兴奋不已,一片叫好、尖叫。还没开口,就接连冲上来七八个粉丝送花,还有美女粉丝送水给郭德纲润嗓子。
“演员艺字当先,不仅有艺术,还要有艺德。我先说好了,谦哥可不能退出。
这样的好搭档百年不遇,不孕不育。我替你起个誓吧,倘若离开五雷轰顶、天打雷劈。”
郭德纲调侃“退社”,不忘拆掉于谦退路。两人在台上连说了一个小时,还开玩笑:“我不能歇,我一歇场灯就关了。”
返场演出中,郭德纲干脆把云字辈最小徒弟、于谦的儿子抱上桌子来一段。这个4岁的小家伙不怯场,不仅能唱《我是一个兵》,还会来一句太平歌词。
德云社发展史“德云社”全称“北京相声大会德云社”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曲艺人才,服务大众为主旨的曲艺演出团体。
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北纬路甲1。社团最初由相声演员郭德纲先生创建于1996年,经历了十年的风雨历程走到今日实属艰辛,然值得欣慰的是经过郭德纲先生和众多位新老相声演员的不懈努力,德云社正在逐步走向辉煌。
德云社所属的“北京相声大会”每周都在天桥乐茶园等地演出五、六场,全体演员的艺术水平和艺德受到了京、津观众的交口称赞。 九十年代中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相声艺术走进低谷,许多相声演员去影视界淘金,其中还有不少大腕儿,更不乏因改行而发财的“相声”。
谁都知道表演相声不挣钱,属于费力不讨好的职业,然而,时年仅二十多岁的郭德纲先生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相声艺术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回归剧场!民间艺术离不开生存发展的土壤,漫才演员必须走近观众才能得到水 *** 融般的互动。于是郭先生一方面在一批“文字辈”老艺术家的支持下组织北京相声大会;另一方面着手挖掘整理了600多段濒于失传的曲艺节目。
十个春秋,从工人俱乐部到中和戏院;从广德楼到天桥乐茶园……郭德纲先生和张文顺、李菁、王文林、于谦、徐德亮等德云社的全体演员不仅用心血和汗水打造了“北京相声大会”这一品牌,而且培养出、何云伟、曹云金、刘云天(刘艺)、栾云平、孔云龙等优秀的青年演员。对相声艺术的执著和睿智成就了郭德纲,同样,郭先生和全体同仁的努力也为漫才艺术的振兴增添了新的希望。
“德化苍生寓理于乐,云隐灵台万象归春”,可以预想,北京德云社在全社会的鼎力支持下将会不断铸就新的辉煌。
德云社前身是什么德云社开始叫作“北京相声大会”,只有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三个人在广德楼等茶馆演出。
1995年,郭德纲来到北京,首先找到的人是相声界前辈张文顺以及青年演员李菁,开始在京味茶馆、广德楼等地演出。1996年开始,相声演员邢文昭以及徐德亮等开始陆续加入演出。到了1998年,扩展为十几个人,演出场馆也从茶楼扩展到茶馆戏楼里,并取名为“北京相声大会”。
2003年,演出队达到了十几个人,并且从那年开始改在天桥乐茶园演出,更名为“德云社”。
德云社主要演员除郭德纲外曾有张文顺,于谦,李菁,李文山,邢文昭,高峰,刘云天,栾云平,孔云龙等。
2008年9月,徐德亮通过自己的blog发布声明,与王文林一起退出北京德云社。这是自德云社建社以来首个成员退出事件。
2010年2月21日,曾以“兄弟单位”身份加盟“德云相声联盟”的“艺馨社”成为历史,这家相声团体的全部演员成为德云社的“社员”。
2010年8月5日,何云伟、李菁分别在各自博客发表声明,宣布退出德云社。
2013年4月15日,北京德云社在澳大利亚文化之都墨尔本举行酒会,正式宣布成立德云社墨尔本分社,这也是中国相声社团跨出国门在海外建立的首个分支机构。
2013年4月20日,德云社南京分社正式落户门东历史街区。
郭德纲的成长历程979年,七岁跟随天津评书艺人高祥凯学习评书
德云社部分演员(32张)
001981年,九岁开始正式学习[9]相声
00三年后,跟盲艺人王田雨学西河大鼓
00后跟常宝丰等天津艺人学相声,一直学到15岁
002004年10月拜相声大师侯耀文为师
002006年12月拜中国四门抱曲艺大师金文声为师
://baike.baidu/view/5444.
上面网址供参考
相声有多长的历史?谁是第一个说相声的人?最早的相声段子是哪段?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种相声表演艺术形式是从清末咸丰年间兴起的,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了。
据说,咸丰年间,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是最早说相声的人。他原来是学京戏的,唱小花脸。
后来因为照清朝规矩,不是天天能唱戏的,如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后、太后之忌日),都必须停止动响器,当然更不能唱了。 这些日子总算起来,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戏园就得一律停演。
若赶上所谓“国孝”(即皇帝、皇后、太后死了),便要规定二十七个月不准唱戏。到光绪、西太后的国孝,虽说是缩减了,但还须百日不准动响器。
百日后,不准化装唱戏,马鞭子只许用青、蓝、白三色,不准用红的。 这么一来唱戏的就失业了。
朱先生想出一个办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观众。等到大家聚拢之后,他就在甬路旁边,手拿竹板(不禁止)两块作响器,唱几段小花脸数板,再说几段小故事,要钱。
他还研究好了几个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鸟名”、“百兽名”、“百虫名”、“青菜名”、“京戏名”等。 另外,又自己编了五诉功——“胡不剌诉功”、“堆子兵诉功”、“棒子面诉功”、“夏布褂诉功”、“厨子诉功”;两本小书——《千字文》、《百家姓》等。
这样他就绘声绘影地说起来了,很受群众欢迎。以后他又把京戏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锅》等戏的内容,改编成小故事,在街头演唱,生意更加好了。
于是每遇见辰、斋等日,他就以相声补缺,到咸丰国孝时,即正式以说相声为生了。国孝后,戏班再邀他去唱戏,均行谢绝。
以后又带徒弟,即创出了这一行。 由于是民间口头艺术,最早的段子不可考。
。
德云社什么故事德云社是中国北京的一个相声社团,全称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曾经名为北京相声大会。德云社以“让相声回归剧场”,做“真正的相声”为要旨。2011年7月3日,德云社在北展剧场开辟新形式,用犯扯的方言以及话剧和相声混搭方式,为观众演绎从清朝、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各种风格流派的相声。
“德云社”是以弘扬北方民族文化,培养曲艺人才,服务大众为主旨的曲艺演出团体。社团最初由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先生于1995年创建,经历了二十年的风雨历程走到今日实属艰辛,然值得欣慰的是经过郭德纲先生和众多位新老相声演员的不懈努力,德云社正在逐步走向辉煌。德云社所属的“北京相声大会”每周都在天桥乐茶园等地演出五、六场。
德云社经历了那些风和雨同行是冤家 ,你红了,别人也会嫉妒你的! 中国文艺界长期由某些人把持,看下上春晚说相声的都是哪些人,就明白了,都是一支的!一点相声功底都没有,天天说的些烂相声,就是插科打诨,谁都能说!不象老郭,虽然讲了很多黄段子,但是从里面也能看出老郭的功底!没老郭相声哪有那么火啊! 郭德纲,1973年生于天津。
8岁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曾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其间又潜心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于梨园,工文丑、工铜锤。
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借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95年开始闯荡北京,长期在剧场表演传统相声,精通老段子600多段。
1996年组织了相声班底德云社,曾与范振钰、张文顺等名家搭档。2005年加盟铁路文工团,拜侯耀文为师。
德云社经常上演的段子包括:《拴娃娃》、《学电台》、《找堂会》、《白事会》、《报菜名》、《揭瓦》、《托妻献子》、《拉洋片》、《武坠子》、《羊上树》等,并发掘保存上演了一些已不多见的传统相声,深受京津相声迷喜爱。 德云社发展历程 话说1995年,一天津五短身材好汉勇闯北京城,十年间,说相声收门徒办公司,最终红遍大江南北。
好汉何人?此人名唤郭德纲,公司便是鼎鼎大名的德云社。在不少人惊叹郭氏德云社“一夜成名”之时,殊不知人家已经迎来第一个十周年庆典。
关于修成正果途中郭德纲和德云社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套用郭班主经典台词“大伙是愿意听啊,是愿意听啊,是愿意听啊?”想必是愿意啊 第一回 只身闯京为圆梦 茶馆戏楼说相声 “为了控制人数我们想尽了办法,我们现在只设一部订票电话,但即使这样,两个接线员仍然经常接到哑嗓。” 2006年10月25日,当记者采访天桥乐经理张福延的时候,他一开口就指着办公室的电话发了通牢骚。
天桥乐,是现如今德云社较为固定的演出场所,每周四到周日德云社的演出全部一票难求,因此想在天桥乐看演出需提前一周订票才行。而这样的局面也是经过数年积累逐渐形成的,这还要从1995年郭德纲开始创业说起。
“最早进北京是为了大红大紫。当时正好流行北漂,是条好狗都到北京叫唤一下是当时我们很流行的理念。
当初来北京时的心态是跟着某个剧团演出,一旦能上春晚就会红,但是到北京后我发现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回忆起十年前创业的艰难,郭德纲很感慨。
1995年,抱着“远大”理想的郭德纲只身来到北京创业,当梦想破灭,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他一边以开公司和做策划、主持人等维持生计,一边开始与曲艺界同仁策划相声演出的事情。他首先找到的人是相声界前辈张文顺以及从小酷爱相声艺术的青年演员李菁,由于志趣相同,他们便开始相约抽出空余时间在京味茶馆、广德楼等地演出。
1996年开始,相声演员邢文昭以及徐德亮等开始陆续加入郭德纲组织的演出,这样到了1998年,以郭德纲为首的演出团体扩展为十几个人,演出场馆也从茶楼扩展到中和戏院、华声天桥等稍大点的茶馆戏楼里。 “最初几年的演出,一般都是从下午一直演到晚上,2元钱一张票,演员多的时候说相声,少的时候说书。
茶馆也只赚茶钱,票房收入全部归我们演员所有。虽然条件很优厚,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以及观众群,所以当时每人每天的收入如果能达到30元钱,就会高兴好几天,这就是成绩,大家也都不指着这点钱活。”
郭德纲回忆道。而说到这一段经历,德云社的老艺术家邢文昭也很感伤,他告诉记者,他和张文顺都有过为一位观众演出的经历,“一个观众,五六个演员,一场下来,所有人一***只挣10元钱。”
“我刚认识师父的时候他们的演员比较齐整,从天津外请了八九个老先生。并且一般是65岁左右。
这个情况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当时德云社还叫‘北京相声大会’。”
这是郭德纲的大徒弟何云伟的一段回忆。何云伟2002年开始跟随郭德纲学艺,而1999年,他第一次听郭德纲说相声的时候,只不过是茶馆的一个茶客,他说的‘北京相声大会’就是德云社的前身。
第二回 相声大会现雏形 五年三进广德楼 1998年,由于郭德纲组织的演出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一批演员,于是他便按照相声界的叫法,将这个小团体的演出定名为“相声大会”。 “1998年我在中和戏院看过郭德纲的演出,感觉郭德纲对传统相声的继承和理解有他独到的地方”,德云社的老艺术家王文林告诉记者。
而谈到当初观众的积累,郭德纲也有此同感:“很多观众认为我说相声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并且基本上都因为这个原因去茶馆听相声。”于是,从1998年开始,郭德纲组织的“北京相声大会”开始小有名气,一场演出,茶馆里可以坐上100多人,有时候客人进不去,甚至把茶碗放在窗台上,站在外面听。
可是这样的好光景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总是流动演出,且一些剧场的经营状况不佳,许多观众也随之流失。“火的时候我们和好几个剧场三七分账,剧场得三分。
再好点剧场要求四六分,最后要求倒一九分,即他们九分,我们实在干不了了,只能离开。”郭德纲说。
“郭德纲曾三进广德楼。” 讲到郭德纲从几个观众发展到几十、上百人的这段“历史”时,广德楼的经理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