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有哪些救国歌曲?

这个时期是从清末鸦片战争开始的。经过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统音乐和从欧洲传入的西方音乐交织了一百多年,但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民主和科学的基础上的。传统音乐首先以革命民歌的发展为热潮,如反映太平天国革命的洪秀全起义,抗议沙俄入侵的强制搬迁歌,以及揭露五四时期军阀背叛祖国、镇压人民的坚忍与苦难人民等都市曲调。在红色根据地、边区、解放区,革命歌曲更有优秀传统,如田心顺、刺绣等。京剧在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形成影响了全国,出现了、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和周。各种地方戏,评剧,越剧,楚剧等。也取得了快速发展,而民族器乐的特点是出现了各种民间器乐俱乐部,如“田芸学会”和“大同音乐俱乐部”。这反映出民族器乐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俗活动基础。这一民间音乐活动的特点造就了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花(盲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此外,各种钢琴谱、琵琶谱的编纂出版也有所增加。虽然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元明时期,但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影响中国的应该是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运动。当时,梁启超、沈心工、李淑萍等维新派知识分子主张向欧美和富国强兵学习。学校音乐歌曲作为学生的音乐教材,重点宣传爱国反帝,拥护共和主义,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如《中国男人》、《体操-军事演习》等。这些音乐歌曲不仅在学校传播,而且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影响。这些歌曲大多借用外国曲调填词,有的根据自己的曲调填词,有的创作曲调。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中国开始传播西方音乐,改良中国音乐,成立了一些音乐学会,如“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国美育学会”、“中国音乐改良学会”等。专业音乐教育最初就是在这些音乐社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20年代,萧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学院,开始了正式的专业音乐教育。小尤美厌恶血腥,一生致力于中国早期的专业音乐教育。五四时期,著名的语言学家和作曲家赵元任是中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注重民族语言音调和歌曲音调的结合,善于吸收传统音乐的营养,写出了《卖布谣》、《教我如何不去想他》等作品。民族音乐人刘天华通过学习西洋音乐,探索提高中国音乐的途径,创办了“中国音乐提高学会”,创作了《光明行》、《空山鸟》、《病中歌唱》等二胡独奏作品,并将二胡纳入专业音乐教育课程。黎锦晖创作了大量的儿童音乐剧,如《小画家》、《麻雀与儿童》、音乐剧《可怜的秋香》等,也是中国新歌剧创作的早期探索。作为中国第一代音乐学家,王光祈为中国音乐史和比较音乐学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黄自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他为巩固和提高专业音乐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培养了刘雪庵、江定仙、贺绿汀等一批专业音乐人,他创作的《玫瑰三愿》、《南乡子》等艺术歌曲至今仍回荡在音乐会舞台上。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这一时期专业音乐的发展以歌曲为主要体裁,器乐相对较弱。但在器乐民族化方面也有一些不错的作品,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羊人的短笛》、的钢琴曲《花鼓》、马思聪的小提琴曲《内蒙组曲》、凯尔的管弦乐《陕北组曲》、华的民族器乐《春江花月夜》、的《二泉映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