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口惠而实不至”?

打孔盘,也就是国外的官方盘,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中国,最常见的形式是以废塑料的名义进口,几乎都来自美国。所以,买所有在美国卖的欧洲和日本乐队的版本。

为什么叫插科打诨?

举个例子,比如BMG唱片公司预算要卖出一个乐队的500万张专辑,但是因为一些原因,很多都没有卖完。对于国外唱片公司来说,完全不可能降价销售,大量的库存会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销毁(直接切口、钻孔、激光、化学方法等。).在这个销毁过程中,由于制作光盘的塑料盒都是优质化纤,利用价值很高,这些“销毁”的光盘都是以废塑料的名义进口到中国的。事实上,在销毁过程中,由于购买者的要求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部分光盘被完全销毁,而部分光盘只被切割到光盘盒的表面,但光盘完好无损。这些光盘被称为打孔光盘。那些毫发无损,甚至没有切割过盒面的CD,成了专业音乐人、电台DJ、发烧友的抢手货,被称为原盘。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光盘叫醒目盘。这种光盘本身就粘在盘上,长时间视听会损坏机器。现在市面上比较少见,网站也不卖这种光盘。(早期打孔cd多指切到cd盘边缘。现在打卡指的是一点点割伤或者局部损坏,但是大部分歌曲都可以播放。)

真正追求免费音乐的人是不听的。音乐本身是完整的,cd的音质也是最好的,可惜被赋予了失真的形式。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cd,可以说既是中国音乐爱好者的幸运,也是中国音乐爱好者的悲哀。

自从1999在一张名为《北京新声》的摇滚专辑中第一次出现“大嘴年轻人”这几个字后,这个名字就一直没有消失。后来慢慢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新名词,如“大嘴的一代”、“大嘴文化”。

【打孔】专有名词是指已经损坏的国外音像制品(用专门的机器把光盘切掉一段)。本质上,它们属于“洋垃圾”,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重新进入城市消费流通领域,成为各种寻求更广泛音乐信息和更多音乐选择的新人类群体的流行亚文化,被视为20世纪末中国另类文化的奇特载体。

【掌嘴青年】一个标榜自己的群体。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对抗时尚。一群在城市边缘的猥琐青年,整天无所事事,却善于在城市的小巷子里游荡,为了一个传声筒跑遍全城。城市的秋天让他们感到压抑和不适,因为他们即将拥有自己的工作。他们总是感到不满和压抑,却只能像孩子一样喃喃自语。他们一直在说话,但没人搭理他们。他们喜欢自言自语。没脑子,不开心是他们共同的性格,很可能很快就会被埋没,被唾弃,因为他们已经被这个陌生的时代打败,变成了自己的年轻人。

把新中国一亿多青年定义为“战斗的一代”,显然有点诬陷好人的倾向。但是,如果把这四个字的范围缩小到一百万,那就刚刚好。指1970到1985出生的新青年。(对于100万以上的人来说,他们有更严重的事情要管。)

口头录音带,cd的,录像带的,md的,商人,消费者,音乐家,乐评人,杂志——这是一个口头交流的世界,一个不出国门就能实现精神探险的新生活。美国人给了自己一把硬刀子,也给了世界一种共产主义和团结的可能。政府不鼓励13亿人发展摇滚,所以这一小撮人只好找个小角落乐一乐,偷偷的孝敬自己的耳朵,眼睛,脑子,时代。“不能公开做,就要秘密做!”有的人在盖房子,开汽车,有的人在挨饿,在这个废塑料板上射子弹,不仅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让另一部分人先穷起来,还让一部分人更有活力。

当国内幼稚的唱片业在自我感觉良好地发布各种过时的所谓流行音乐时,在cd上长大的一代只会被嘘,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呼吸更新音乐氛围的窗户。大部分从事说唱的年轻人都在啃音乐圣经或者各种能找到的音乐书籍。经过多年的训练,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无论是古典、爵士、摇滚甚至是流行音乐,都是耳熟能详的心曲,挑起说唱更是得心应手。是鼾声的存在让他们与世界保持同步。在聊天的世界里,他们回到了披头士的挪威森林,听了鲍勃·迪伦的流浪诗,认识了迈尔斯·戴维斯的酷炫爵士世界...他们游走在音乐的边缘,找到了一场只属于他们的音乐盛宴。轻敲一张cd,就像一把打开音乐迷宫的钥匙,带领无数人进入等待被发现的秘密世界。

通口cd以其特殊的方式颠覆了正常的音乐秩序。它的出现是无意识的,却让音乐真正走向了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年轻人的群体在壮大,原本颓废的东西又变得神奇起来,新的音乐秩序正在悄然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