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的历史

二胡,从胡琴发展而来,是弓弦类中最受欢迎的乐器。

刘天华和阿炳是近代两位杰出的二胡演奏家。

二胡:由胡琴发展而来,曾被称为胡琴或南湖。它的受欢迎程度是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音色优美,表现力强,是我国主要的弦乐器之一,在独奏、民族器乐合奏、歌舞与声乐伴奏、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有很多禁忌,二胡在清初也是被禁的。相传清嘉庆继位后,甘龙被尊为太上皇,朝廷一度形成了两帝共治的局面。所以关于“两个皇帝”的事情和名字都是禁忌。戏曲唱腔中的“黄儿”似乎影射“二帝”,被认为是对嘉庆的不敬。二胡上的两根弦——老弦和子弦,也叫二(二)弦,惹了“二皇”。更何况,如果你在拉二胡的时候把老弦或者子弦弄断了,那将是一场大灾难。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二胡被禁,直到清末各种矛盾激化,朝廷无暇顾及,二胡才在梨园艺人手中响起。

二胡是使用最广泛的民族乐器,弓弦乐器,也是最具中国民族音乐气质和特色的乐器。二胡的重要性和在民乐队伍中的地位最为突出。主要流行于长城内外,长江南北,珠江流域,尤其是江南地区。二胡往往是指一个独奏和一个民乐队,如江南丝竹和粤曲中的主要乐器。在中国南方,二胡被广泛使用。在南方的许多地方戏曲中,如越剧、Xi戏、沪剧、黄梅戏、淮剧和粤剧,二胡是主要乐器。所以二胡也叫“南湖”。

二胡在唐宋时期的前身是西琴、琴、胡琴。西秦是以北方游牧民族Xi人命名的。欧阳修《文Xi琴作于考试院》诗中说:Xi琴原是从人喜,人戏以泪。早期西琴是弹拨乐器,后来出现擦弦乐器。陈昌《乐书》载:琴是音乐家,因弦而形似。Xi不亦乐乎。盖上,用竹片卷在两根弦之间,民间沿用至今。就附图来看,是竹制琴杆和圆柱形琴管,没有重量,是后世二胡的雏形。马尾胡琴自宋代开始出现。沈括《孟茜笔谈》载:“马尾辫与随汉车,乐犹疑自责。”《元史·礼乐记》描述其形制:“胡琴,作如火而不思,颈卷曲,龙头两弦,用弓弦扎马尾。”到了明朝,胡琴加了一千斤,弦长固定,大致和今天的形状差不多。明代后期以来,弦乐器兴起,成为音乐活动(尤其是戏曲表演)中的主要乐器,演奏技艺相当高超,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但在传统音乐体系中,二胡等弓弦乐器的地位还很低,主要用于伴奏,很少用于正式场合,也没有专门为二胡写的独奏曲。20世纪后10年,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致力于民族器乐(主要是二胡)的研究、改进和创作,吸收了西方小提琴的一些技法,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并将其上升到独奏的地位,进入了高雅的殿堂。他还将二胡纳入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学,开设了二胡专业,编著了最早的二胡教材和一套练习曲,创作了《病中的尹》等65,438+00首二胡独奏曲,开创了二胡艺术的新纪元,当时周万春乐器号的拥有者,我国著名民族乐器制作人周荣廷先生(刘天华先生和周荣廷先生都曾师从周少梅, 20世纪30年代江南著名音乐家),根据蒋风之、卢秀堂等南北方著名演奏家的要求,对传统二胡的茎、筒进行了协作探讨,制作了阳山柄二胡(今月肘)和叶附生二胡,为后来的苏州二胡改革奠定了基础。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时任苏州民乐厂技术负责人周荣廷先生的支持下,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和全体技术人员的探索,终于为现在的二胡制定了一个更加科学的新规范。

目前,二胡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无论是在街头还是在贫困的农村,到处都能听到二胡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