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央行、CIPS、数研所建合资公司
SWIFT联手央行主管的4家机构成立合资公司,究竟意欲何为?
撰文 | 张浩东
出品 | 支付百科
1月16日,SWIFT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成立合资子公司金融网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企查查信息显示,金融网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黄美伦,注册资本1000万欧元。SWIFT为大股东,持有55%的股份; 央行清算中心持有34%的股份;CIPS持有5%的股份;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则分别持股3%。
黄美伦除了是金融网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外,还是环球融讯网络技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环球融讯网络技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则是SWIFT在北京成立的全资中国法人机构。
董事名单中,包括SWIFT的四名高管,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总***五名董事成员,穆长春也是唯一一名央行体系内的高管。 从中不难看出,央行数字货币或是此次合作的重点。
金融网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处理和技术咨询。对于此次成立合资公司,有业内人士猜测,可能是为了加速央行数字货币全球化的进程,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
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公开的信息显示,2020年3月份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市场中的份额为1.85%,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的地位在显著提升。
在央行数字货币愈发成熟的情况下, 央行与SWIFT也在 探索 将其应用到跨境支付的可能性,而这将大大提高现有的跨境支付结算效率。
在替代性上,央行数字货币与现金处于同一层面,但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结算中有着多方面的优势,不仅可以促使传统的多级代理银行结构变得更加扁平化,还能缩短整个支付链条。
跨境支付的实际运行中,要想完成一笔跨境支付的交易,需要SWIFT和我国的跨境清算系统CIPS对接,才能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如果央行数字货币未来在跨境支付领域大规模应用,必然离不开SWIFT提供相应的支持。
随着SWIFT在北京设立全资中国法人机构以及今年与央行主管的4家机构成立合资公司,央行数字货币正在与SWIFT加速接轨,当各个国家的数字货币框架完善后,更能体现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结算中的突出价值。
但也不可否认,在现有的条件设施下,央行数字货币能使货币替代的速度加快,在跨境支付应用中同样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
此外,此次SWIFT联手4家由央行主管的机构成立新公司,也再次彰显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