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李白》原文与赏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歌咏峨眉山月的作品,写于开元十三年(725)诗人出蜀之时。全诗写诗人由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的夜中所见,抒发了热爱峨眉山和眷恋山月、思念友人的深情。首二句从峨眉山月写起,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秋天月夜的峨眉山宁静、秀美、迷人的景色。山月相映,洁净幽深,影入江流,波光生辉。着一“秋”字,既点明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形容了月色之美; “半轮”则让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而“入”和“流”构成的连动式谓语更把月映清江的美景、秋夜行船的感受一并托出,非亲临其境,难以写得如此空灵之妙。三、四句写夜发清溪,从特定的月夜出发,进一层表现他对峨眉山月的眷恋之情。在清溪尚可见到平羌江月影,而进入三峡时,“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见不到峨眉山月,自然更添思念之情,诗人正是带着这种思情而“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尽管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多限制,但这首二十八字的绝句,却超越时空,把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等地名依次变换,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真是驰骋自由,在万首唐人绝句中亦属仅见。由于作者把峨眉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贯穿全诗,成为诗情的触媒,填补了时空跨度大造成的割裂。因此,全诗地名凡五见,***十二字,而不觉琐碎呆板,语言浅近而仍意韵悠长,显示出李白卓绝的艺术成就。

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青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

“君”者,指月而言,清溪、三峡之间,天狭如线,即半轮亦不复可观矣。(唐汝询 《唐诗解》)

“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黄叔灿《唐诗笺注》)

此就月写出蜀中山峡之险峻也。在峨眉山下,犹见半轮月色,照入江中。自清溪入三峡,山势愈高,江水愈狭,两岸皆峭壁层峦,插天万仞,仰眺碧落,仅余一线,并此半轮之月亦不可见,此所以不能不思也。“君”字,指月也。(李锳《诗法易简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