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交响乐需要注意什么?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听交响乐是要穿西装打领带的。其实在中国没必要。毕竟西装不是我们传统的礼仪服装。只要干净整洁,不邋遢,允许进入星级酒店大堂的衣服,音乐厅都可以接受。有些古典音乐家的服装令人咋舌,比如大提琴家麦斯基和小提琴家肯尼迪。他们的服装一直很有个性。休闲、舒适、休闲不仅是现代服装的趋势,也是音乐厅着装的必然趋势。当然,也有一些特定的演唱会,有特定的着装规范,必须遵守。

演出当天,一定要尽快到达音乐厅附近,一定要提前进入。提前入场有很多好处,可以平静自己的心态,从容等待音乐的沐浴,有充足的时间阅读节目中对音乐、乐队、指挥的详细介绍,避免演出时的仓促浏览等。。。当然,最重要的,也是对表演团体和艺人最起码的尊重。目前,许多音乐厅在运动中途拒绝让迟到者进入。即便如此,在动作之间短暂的休息时间,在黑压压的观众席中找座位不仅麻烦,还会因为座位影响他人而招来白眼和不快。

手机和传呼机尖锐的铃声在音乐厅里绝对令人恐惧,尤其是在演出的时候。为了避免这种极不和谐的声音和周围人“讨厌”的目光,你最好在进入会场前把它们关掉。如果真的要等特别重要的页面,一定要设置成振动提示。尽量避免带容易发出噪音的物品,如塑料袋、塑料瓶、购物袋等。一般音乐厅的门厅里都有免费存放这些小件物品的地方。

北京保利剧院现在已经禁止身高1.2米以下的儿童入场,真的很明智!根据科学研究,身高1.2米以下的孩子一般不具备情绪控制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很难长时间保持安静去音乐厅听音乐。他们不自觉的“动作”意识,不仅影响家长的欣赏情绪,也扰乱了周围观众的聆听环境。所以,除了一些专门针对孩子的音乐会,尽量避免带那些没有情绪控制力的孩子去音乐厅,否则不仅仅是孩子不舒服,家长、相邻的观众甚至指挥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干扰。

听力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以上几点都是为了更好的进入最佳聆听状态服务。而当我们最终听到精彩动人的仙乐时,在被文字感动的同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点就是不能乱鼓掌欢呼。据说几百年前西方艺术家演奏交响乐时,观众可以在乐章之间鼓掌。当掌声和欢呼声过于热烈时,指挥会即兴表演,为观众重复刚刚演奏的乐章。然而几百年过去了,如今的风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动作之间不鼓掌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在乐章之间保持安静,既能保证一部宏大作品的完整性,又能保证我们欣赏思想的连续性。所以,无论前面的乐章多么精彩动人,我们也只能把所有由衷的感谢和激情释放出来,直到歌曲结束。

如果对正在演奏的作品不太了解,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判断音乐何时结束,何时鼓掌:在演奏前花一段时间熟悉节目,了解作品的乐章数,在演奏过程中仔细数乐章数。一般台上的指挥和表演者都有简单的动作间休息动作,台下的观众也调整姿势,肆意咳嗽。所有乐章演奏完毕后,指挥一般会转身鞠躬谢幕。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做到了。我之所以让你用心去数动作,是为了防止你盲目的跟着一些不相干的人去鼓掌、起哄,给动作添乱。

我在北京看过几次笑话,都是因为动作之间的掌声太热烈。2000年北京音乐节开幕式,很大一部分观众享受的是政府接待门票。结果莎拉·张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刚一结束,全场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热烈的掌声惊动了在场外负责献花的小姐,于是她拿着鲜花匆匆步入舞台,接下来的一幕真是让国人尴尬。。。另一次是在清华大学礼堂。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刚结束,现场掌声雷动。几个女同学也听到了声音,跑上台献花。。。

盲目鼓掌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避免动作间窃窃私语、翻看节目、喝水、吃瓜子等打扰“小动作”了。无论做什么“小动作”,都要先考虑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到身边的人。毕竟这不是一个人在家听音响的舒适环境!

很多经典唱片都是由最负盛名的乐团、最杰出的指挥家、最好的录音场地、最好的设备、最好的录音师制作的。再加上精心的后期制作,《天地》的听觉表现远胜于一场普通的国内实景演出。如果我们在声学条件不尽如人意的音乐厅里听一个质量很差的乐队,我们永远也忘不了脑海中那些“天地”。我们是来听现场“真实”的音乐的,不是来找差距和缺点的,不是来批判的(当然差距和缺点必然存在)。积极而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抛开脑海中所有的先入之见,积极地沉浸在现场听到的音乐中,用心去感受音乐本身,去捕捉那些足以震撼和感动我们的音乐瞬间。这也是普通音乐人听现场音乐的真正目的,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血汗钱和宝贵时间!

当歌声结束,人们散去。

正规的音乐季,正规的乐团在正式的歌曲唱完之后,一般不会有加演(群众演员)。但是,那些交流访问,安可总是少不了的,因为难得看到,难得听到。这个时候,乐团和指挥都会尽力奉献出自己最精彩最动人的瞬间,而他们的安可和安可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掌声。

出于礼节,只要乐队首席(坐在第一小提琴前面的那位)不起身离开,我们观众最好不要匆忙起身离开。万丽千里迢迢来给你表演,这几分钟我们不该急着赶!

当你陶醉在音乐的余味中,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不要忘记留在座位上的东西和留在门口的东西。

如果你愿意,在听完音乐会后,不妨和一些爱乐的朋友交流一下自己的听感,或者写下一些难忘的感受,让更多的朋友通过你的描述,间接感受那些令你终生难忘的音乐瞬间。“独处不如快乐”,这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入乡随俗?-音乐会后的想法

作者:郝建

我们怎样才能听音乐会?

近年来,中国的交响音乐会日益增多。最近在北京有许多音乐会。5月底多明戈个人演唱会,6月1,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带着郎朗去人民大会堂开交响音乐会。仅仅过了20天,只动了两三支箭,三大男高音又来山洞了。我去现场听费城的现场,三高在家看直播。本科时想写几句的一个话题又困扰我了:我们去听演唱会吗?

这里我想说的,绝不是“我听不懂交响乐”这个话题。我一直觉得音乐不像文字。你懂不懂不重要。如果你喜欢听,你就明白了。你喜欢听就听,你着迷就听。音乐,只要你想听,想享受,就是理解,喜欢。如果你有点发烧,看一些和声、对位的书籍,学习一些音乐史的知识,自然就能跟上主题的发展变化和音乐思想的融合。但是我对乐理一窍不通。只要我听的多了,还是甜的。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不懂和声。至今我连五线谱都不认识,记谱也看不好。但这不能阻止我听,不能阻止我发烧,不能阻止我熟悉很多曲子。

我今天想的是,我们去听演唱会,是不是应该尊重一些硬道理,一些看得见听得见的几百年来在其他地方形成的规则和习俗。最近很多听众和知识分子都在讲这些规则,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说出来会有人笑话我的。20年前读本科的时候,我想给校报写一篇介绍听音乐会行为准则的文章。题目是《当你去听音乐会》。这只是一个可怕的笑话。我还没写。现在想想这些规则可能有点繁琐,但是很重要。天天说这个可能有点夸张,有点烦。看看我们在演唱会上的行为,听听我们一些文化人对此的看法。我真的觉得有必要每年每个月都讲一讲。

首先,不出门要小心。如果你要去听古典音乐会和歌剧,你应该注意你的服装。即使在夏天,许多传统的西方男人也穿西装打领带,即使后来天气变热,他们也把西装套在胳膊上。不用说,女士们通常会穿礼服,这是一种仪式,也是她们炫耀高端昂贵的衣服或独特的创意和品味的机会。当然,如果你看的是山水歌剧《阿依达》,或者是上海体育场午门广场的演唱会,也可以让衣服多样化。许多年轻人和孩子穿运动鞋。

然后,一定要早点出门,因为最忌讳的就是演唱会迟到。只要指挥出来站在指挥台上,观众就要安静。但是我们这里经常有很多声音,手机呼机来来去去。1996年5月底,是萨巴尔带来了费城交响乐团。第一天,他在人民大会堂表演。他出柜后,很多观众依然如故。他站在讲台上,几次转头看着喧闹的观众,有一次干脆离开了讲台。乐队指挥要和观众一起“指挥”,这样开演唱会就太有中国特色了。当指挥举起指挥棒时,迟到的观众会站在门口,等到第一乐章或第一首曲子结束后才入场。这是世界其他地方所有音乐会的规则。这就是我们在机票上要求的。但是,人民大会堂管理部门似乎至今没有告诉其男女守夜人这一规定。他们让所有后来者都进来,我也看到他们热情地为后来者指点江山,扶老携幼,服务到位,让过道里川流不息。

当然,很多年前的歌剧,开头并没有这么安静,所以有了序曲。钟老师的小儿子阿城在《威尼斯日记》中说“中国歌剧的开场锣鼓和意大利歌剧的序曲有着同样的早期作用,就是压制观众嘈杂的声音,提醒戏剧开始……”。现在大家在交流中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被接受的习惯:听众在音乐中要安静。据说在深圳有一场演奏者和散客之间的“战斗”:那天,小提琴独奏家吕思清更认真。只要下面有手机和BB机响,他就放下小提琴,不弹了。他站在那里看着观众。等全场安静下来,他架起小提琴,从头拉起!这一幕太戏剧化了。

那么问题来了:动作之间的间隔不应该鼓掌。在我看来,这个规则是很难实现的,在这里忽略或者践踏它是最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在来听音乐会的人大多对音乐不是那么熟悉,只要音乐戛然而止,人们以为音乐结束了,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情绪反应,主动给表演者鼓掌。其实遵循这个规律的必要条件并不是音乐水准有多高,也不需要对舞台上表演的作品有很好的想法。只要你有一点一般的修养,知道入乡随俗的道理,知道一般不应该在动作之间鼓掌——只要在别人知道该做什么的背后鼓掌就好。

如果说动作之间不需要鼓掌是音乐常识的话,那么表演过程中不应该有说话和手机、传呼机的声音就是常识,根本不需要成为* * *成员才有修养。有时候甚至更好。那天郎朗和费城交响乐团在台上领着我们,我后面迟到的两三个男女居然为了要不要先请已经占了座位的“观众”吵起来了!

最后,节目中指定的歌曲唱完之后,可以为额外的表演鼓掌,回报。这是对乐队演奏水平的评价和鼓励,也可能是对我们自己未竟事业的满足。更广义地说,这是我们和音乐人之间的对话,是社交活动的常规仪式。掌声是规则,但额外的表演不是规则。当指挥不愿意或不高兴时,他们也可以不演奏。就我听过的演唱会来说,唐慕海不喜欢加演。刚才提到费城交响乐团1996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萨巴尔·施没有演出。不是因为你生气,是不是如果你在听一场歌剧,一场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演唱会,鼓掌和回敬是游戏的默契规则。前两天吴门三男高中演唱会,因为前面的观众不太热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赠票的观众多,专家和真正的爱好者少——三位歌手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甚至连节目中注明的曲目都差点掉了。据该报报道,中国歌曲最初是准备。大概是因为没人加油,他们也放弃了。

下面这篇文章是关于欣赏音乐的礼仪。

==================================

我们如何看待文化习俗的差异?

如果一时做不好这些规则怎么办?

当然有些现实,我们这里的观众有一些中国特色。音乐素养不是很高,平时赚钱的人也不守时。他们花钱开演唱会为什么要守时?相对于平时的餐厅、公共集会、大吵大闹,我们进了音乐厅就已经很克制了,已经慌了手脚。还要求我们关掉所有的手机和传呼机,还要求我们在音乐停止时不要随便鼓掌。我怎么知道哪个是动作之间的间隔,哪个是优雅的结尾?

有些不合理,是物质现实决定的,和文化素养关系不大。人民大会堂足够大,可以容纳200人.如果在北京音乐厅演出,就得坐几百人。如果按照主办方的方法收取三大男高音的出场费,那么门票价格岂不是要卖到65438美元+0,000?然后音乐将回归贵族。我们这些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什么时候才能听到?但在人民大会堂,数万人入场是一件大事,守时是一件难事。演出中途,一万个人中有一两个人要随时接手机BB,所以其他观众必须“听蛐蛐”。

但这不是我们的借口。很多事情都可以做。从主办方的角度来说,不要让萨巴尔已经开始敲锣了,这里还在卖票。我被告知要迟到。既然天安门广场的圣地已经开放了一个停车场,让所有的车都停在里面吧。不要让后来的车再变成无头苍蝇,开着车绕着大会堂转圈。如果他这样做,他肯定会迟到。观众对演唱会没有常识,主办方是知道的。迟到者必须等到一个乐章结束或第一首曲子才可以入场,门票上也引用了这样的要求。但主办方就是不肯跟他们的守门人说清楚,这才让他们把已故的老先生老奶奶们领的到处都是。

从观众来说,首先不是关于我们的音乐素养。只要去听音乐会,即使没听过德沃夏克的音乐,他也一直知道,在音乐会上吵架是一种席卷全球的姿态。如果你迟到了三五分钟,那是因为交通堵塞。但是音乐会开始已经半个多小时了,我们还在那里找座位。我们还能称之为迟到吗?习惯的培养有一个过程。从1979年小泽征尔带着波士顿交响乐团去北京红塔礼堂演出开始,我们听交响乐已经20多年了。20多年了,北京的观众整体上还是那么不守规矩。我们的学习太慢了。我觉得这不是因为我们傻,因为很多其他的事情已经很多次证明了北京人没那么傻,赚大钱,贪污,发展高科技。五讲四美三爱,我们的学习创意绝对够用。是帕瓦罗蒂。我们已经听了十多年了。我有时候在想,从1987在天桥剧场的演出,到2001的午门广场,不知道帕瓦罗蒂会不会担心:北京人的进步太慢了,听不了歌剧,也不会这样表现。其实这里首先不是音乐修养的问题,是常识的问题,是你是否愿意遵守规则的问题。现在的手机都有震动功能。如果真的是需要随时紧急召见讨论国家大事的中央领导,放个震动块也没问题。我觉得还是要看组织者和参与者有没有遵守规则的欲望,有没有上进心,有没有尊重别人的观念。

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单纯发展中国特色。什么是温柔敦厚,什么样的温柔乡,只要你来我往,就会化作西北风,变成黄土高坡上的沙尘暴。只要交响乐在中国演出,只要你觉得演得好,你就鼓掌,演出之间你爱迟到就迟到,想早退就早退,离开会场就去卖瓜子。手机和BBs响几声又怎样?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大家都很忙。规则不是人定的。有什么意义?但是想到这个想法,我真的想不出来。有些小事看似不可理喻,但小道理背后还是大道理。举个例子,说到这场音乐会,如果我们从主办方到观众都认为应该以我为主,发展一场具有北京特色的交响音乐会,那么你至少应该提前跟别人说清楚,来我们这里开音乐会是这么一回事,你喜不喜欢。我担心如果我跟人说清楚了,就算出场费高,也不会有多少人来。我也担心人家要为自己的外表多付出三四点。因为人们会说去那里演出是战场艺术团,要边打边演。

另一种方法是,只要你做一首交响乐,就遵循现有的仪式。如果要跷二郎腿,磕瓜子,满地飞毛巾,我们就直接去恢复老剧场。唱得好就给它一个好听的,把你的胆怯表现出来,及时叫个忙。很好玩,很编程,很感性。但如果要演奏交响乐,就要遵循公认的惯例,不要随意和国内的惯例结合起来。

这里的头是一种自律的心态。有时候,规则很繁琐,但既然在玩这个游戏,就应该遵守。其实我在幼儿园的时候也曾经明白这个道理。人们跳房子,攻击城市,玩捉迷藏。如果我再做一盘,他们就不带我玩了。你要是整天吹牛说我要打超极限,人家就不跟你玩什么游戏了。

只有用守纪律的态度,才能崇尚艺术。附庸风雅其实是个好建议。不知道是音乐结束了还是乐章结束了。不要以我为中心,不要随意跟从别人,等别人知道该怎么做再跟进。这时候慢三秒也没啥丢人的。

领导者应该开个好头。

我这里说的不是领导重视,一旦抓了就不放松。我的意思是,领导者不应该领导一个坏头。当然,带领大家走向文明更好。那天在午门广场,三大男高音中场休息,合唱已经开始了。这时,一群领导来晚了。其中一位好像是以听古典音乐出名的吴怡女士。开场前不要来,中场休息时不要来,不能不来。你得等到幕间休息结束,人们开始表演。我不怀疑领导有很高的音乐素养,但似乎缺乏一种平民心态,入乡随俗,礼貌相待的心态,遵守规则的心态。有这种心态的领导人,不会轻易和别人谈入关,所以我觉得他会多谈几轮。当然也可能是领导下的办公室负责。那我就更大胆一点,我可以批评几句:你级别太低了,安排领导活动,让领导在人民和世界面前为难你。你该怎么办?

为什么会想到谈领导力?因为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听演唱会的顺序是北京最慢的。按道理,这里的音乐表演和领导很多,人民的文化水平也不比其他地方低。除了演出场地大等物质因素,我觉得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这里有很多人很傲慢,敢于蔑视共同的规则,喜欢找一种特立独行的傲慢感,也有很多男人搞小国文化沙文主义。或多或少与官本位文化有关。免费票多,外行人多。我亲眼看到一排座位都是一个办公室或者一个家庭。这样的观众在表演的时候容易在身边,也容易感受到听厅的感觉。半路抽签最多的也是这些地区。有意思的是,赠票都是前排座位,所以来访的乐团第一次看到了这些观众的表演。七年后,北京将举办奥运会,建高楼。我们只有钱和民工指日可待。但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精神迎接客人,有没有一颗遵守规则的平常心,有没有一点做事情、讲规则的意思,这都不是用钱可以立刻堆砌起来的。

还是那句话,去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乡下,入乡随俗。如果我们是去听摇滚的话,当然不需要那么在意。我想强调一下,我很喜欢听交响乐,但我还是听不出交响音乐和歌剧比摇滚更严肃高雅,也没看出两者的听众在道德、理想、情操上有什么不同。我只想说,棋是棋的规则,围棋是围棋的规则。不要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