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萧萧>的故事梗概

《萧萧》故事梗概:萧萧十二岁时作为童养媳出嫁,她的“丈夫”才刚刚断奶不久。十五岁时,被比她大十多岁的长工花狗引诱失身,并怀了孕,犯下了伤风败俗的“弥天大罪”。按照族规,她将被“发卖”,但由于“一时没有相当的人家来要萧萧”,事情延搁下来。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萧萧生下了一个儿子,于是全家欢喜,萧萧又被留下来,过上了与以前一样平静的日子。她儿子长到12岁,便娶了个比他大6岁的媳妇,萧萧做了婆婆。

《萧萧》是沈从文于1929年以湘西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乡下一个童养媳的遭遇与悲剧性的命运。

小说表现了湘西民风的纯朴,展示了“不悖乎人性”即顺应自然人性的主题意蕴,同时也谴责了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与野蛮并对历史文化及民族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写景优美淡雅,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情节舒缓,细节丰富而微妙。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萧萧》作于1929年冬,当时沈从文由湘西来到上海,他看到都市文明中人性的变异,深感失望,因此他在《萧萧》中创建了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社会理想的“湘西世界”,里面只供奉“人性”,用来抵御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浸染和扭曲。

沈从文在《萧萧》中竭力表现乡下人物“更有人性、更近人情”的品质。小说通过三个主要的阶段来探讨这个主题:一、萧萧嫁作童养媳;二、萧萧被花狗诱奸;三、萧萧的结局。沈从文对童养媳现象处理得自然,因为是乡下平常的事,没有作任何道德价值的判断。

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对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这样的对抗,也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院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

沈从文心中所期冀的人性的“希腊小庙”由此悄然搭建。小说不乏现实主义的清醒,也写出萧萧的命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与幸运,她一生都为外在的力量所摆布,从来没有自觉地主宰过自己命运。她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