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灵论的代表画家是谁?
亨利·马蒂斯(1869—1954)是万物有灵论运动中最重要的人物。他和毕加索被认为是20世纪法国画坛最重要的两位艺术家。马蒂斯出生在皮卡迪利的小镇勒卡多。他的父亲是一名商人,曾期望他的儿子将来成为一名律师,所以马蒂斯在完成高中学业后进入了巴黎的一所法学院。后来回到老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做文员。如果不是1890阑尾炎住院,他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成为一名画家。他妈妈为了让他在术后恢复期的病床上度过,给他带来了颜料、画笔和一本自学绘画的手册。没想到这些事情让马蒂斯从此痴迷于绘画。出院后,他开始在昆廷·德·拉图尔学校的素描班上夜校。后来,他终于得到父亲的许可,去巴黎学习绘画。他首先进入朱利安学院,师从古典画家布格罗。1892年进入巴黎美术学院,最后一次来后被著名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看中,纳入自己的画室。莫罗是第一位现代艺术教育家。马蒂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老师的教导。多年以后,一提到莫罗的名字,他的眼睛就会湿润。1898年首次在国协沙龙展出作品,获得成功。他早期的绘画受到了毕沙罗、西内克、塞尚、高更等人的影响。在尝试了几种风格后,他终于在1905左右确立了自己的画风。他通过主观色彩而不是光影来描绘物体。他说:“我用色彩来表达感情,而不是复制自然。”我用最纯净的颜色。“他喜欢平面绘画。他把绘画当成平面装饰,却刻意弱化画面的纵深感和物体的体量感。同时,他根据情感的需要,在绘画中结合高纯度的平面色块,使它们形成一种冲突与对比或平衡与和谐的关系,产生一种音乐节奏。他的画作造型极其简洁,线条弯曲,笔法轻松流畅,散发着童真与活力。他的画经常传达一些欢快的感觉,给人视觉上的享受。
野兽派画家中,最狂野的是弗拉门戈(1876-1958)。他出生在巴黎,在巴黎郊外的贫困环境中度过了童年。他的父母是音乐家,他们有着吉普赛艺术家的个性。他们根本不把儿子的教育当回事,而是听之任之。这使得弗拉门戈从小就养成了直爽乐观的平民趣味。他喜欢徒步旅行或骑自行车,在乡下玩耍,参加体育聚会...世界上的一切都让他快乐。他的父亲是北方血统,他的大部分祖先是荷兰水手或佛兰德的农民。他继承了祖先强健的体魄,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善良。他兴趣广泛,不仅喜欢音乐和绘画,还会写小说和干农活。16岁去遮打,靠骑自行车和季节性拉小提琴谋生。他在1898年到1900年在法国军队服役。服役前夕回巴黎的路上,他在遮打遇到了当地画家迪伦。两人志趣相投,决定合作,于是在遮打岛上共用一间旧酒馆作为工作室。正是在这里,他们建立了沙特学校,作为野兽派的源泉之一。迪伦曾在回忆他们之间的这段互动时写道:“我整天沉浸在色彩中,我所谈论的都是关于色彩的文字和让色彩活起来的太阳。”这时梵高的画对佛兰德人产生了重要影响。1901年春天,他在约拿画廊观看梵高作品回顾展时,激动得大喊:“我爱梵高胜过我的父亲!”
他在绘画中追求自由。他蔑视传统,吹嘘自己从未去过卢浮宫。他说,“参观博物馆会使你的性格变坏,就像与牧师亲切交谈会使你失去真诚一样。”任何限制,规则,教条都会让他生气。他讨厌一切限制自由的东西。他说,他试图“用心去画,不用担心风格。”因为本能是艺术的基础。”
和梵高一样,他更喜欢强烈的色彩。他说,“我提高所有音调的亮度,把我感觉到的一切都变成坚实的管弦乐。”他总是把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亮色堆在画布上。他更喜欢全橙色,经常用鲜艳的红色与之呼应,用对比色(蓝色和绿色)加强自己的视觉冲击力。他偏爱粗粗的笔法,喜欢用旋转的笔触和粗黑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结构。
塞纳河边的采石场是典型的佛兰德风格的野兽派作品。画中,大红色与绿色、蓝色的强烈对比营造出热烈而动荡的氛围。那些野乱的树枝,像火焰一样,在空中扑闪飞舞,格外引人注目。暖色和舞动的笔触让画面感觉狂野而汹涌。面对这幅画,仿佛耳边有嘈杂的音乐,让人无法体会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的愉悦。画中的一切几乎都让人感受到画家狂躁暴戾的性格。弗拉门戈曾经说过,“绘画就像溃疡。它吸干了我心中的邪恶。如果我没有一点绘画天赋,我会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人...在一个我很可能扔炸弹的社会——那会让我被判死刑——我试图把这种冲动升华为艺术表现,用绘画来表达。我直接从颜料罐里挤出颜料到画布上。这样,我就可以用我的破坏性本能去创造一个感性的、活生生的、自由的世界。”(弥勒佛,野兽派李长俊译,台湾省大陆书店出版社,第70页和71)这和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差不多。
安德烈·德兰(1880—1954)是野兽派画家的重要成员。他出生在夏特的一个富裕家庭。他聪明好学,接受过严格的教育。从著名的夏普塔尔中学毕业后,他被家人送到中央高级工艺学校学习工程学。后来他突然决定学画画。他和弗拉门戈成为了朋友,他们在查特分享了一个工作室,并成立了著名的查特学校。他还和马蒂斯一起去科里奥尔作画,正是在那里,他形成了在秋季沙龙上引起轰动和批评的所谓“野兽主义”绘画风格。
在绘画上,迪伦不同于佛兰德人。他并不鄙视传统,但总是对博物馆的艺术情有独钟。“虽然他对野兽派的爆炸性色彩有过热情,但他脑海中经常挂着的是一种更为规整和古典的传统绘画观念。”(《现代西方艺术史》,阿纳森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第98页)。正因为如此,他后来脱离了万物有灵论,最终走向了传统之路。
在万物有灵时期,他热衷于强烈的色彩表达。他曾说:“颜色成了炸弹。它们必定会发光。在新鲜中,任何事情都可以超越真理。”(《现代艺术的概念》,尼古拉斯·斯坦戈斯主编,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第22页),他把色彩视为绘画的灵魂,试图通过色彩“跳出复制的陷阱”。但他的画风并不像弗拉门戈那样粗放,而是更加轻松脱俗。当佛兰德人偏爱暖色,热衷于朱红或铬黄与钴蓝或群青的对比时,迪伦喜欢冷色调的微妙而优雅的色彩关系。在他的画作中,一些紫色和暗粉色经常点缀在绿色和蓝色的冷色中,非常和谐。扭曲的线条和短而断续的笔触,轻盈流畅,透露出精致优雅的意味。
德兰在1906年的伦敦泰晤士河的画作是他野兽派风格的最佳作品。伦敦之行给他很大启发。伦敦迷人的风景让他心旷神怡,那些“在户外产生的,充满日光阳光的形状”勾起了他用色彩表达感情的强烈欲望。但是,他画中沐浴在明媚阳光下的场景,并不是印象派画作中的朦胧。它们轮廓鲜明,充满光彩,明亮强烈的色彩与其说是自然景物的再现,不如说是主观感受的表达。威斯敏斯特桥是他这组绘画的代表作。在这幅画中,迪伦选择了高视角构图,将大面积的绿、黄、红、蓝作为主色调铺展开来。这些色块之间强烈的对比使画面充满了节奏感和张力。大块互补色块表面蜿蜒曲折的纯色树枝起到了调和对比色的作用。整幅画色彩丰富,色调明亮,造型简洁,笔触充满活力和力量,体现了迪伦在处理画面色彩和结构方面的非凡技巧。
劳尔·杜飞(1877—1953)是一位受马蒂斯影响而转变为野兽派的画家。他的画风格清新,色彩明亮,习惯用一种速写的风格,用细密的线条和笔触,以及明亮淡淡的色彩,表现活泼开朗的形象。
达菲出生在法国最迷人的城市之一勒阿弗尔。我父亲是一家小金属公司的会计。杜菲14岁中学毕业,在家乡的一家公司当职员。他非常喜欢绘画。从1892开始,他不顾父亲反对,每天晚上八点下班后去市美术学校上晚自习。1900年获得年度奖学金1200法郎,来到巴黎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901年,他带着一幅名为《勒阿弗尔的黄昏》的作品选择了法国艺术家沙龙。起初,他着迷于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风格,追随莫奈、毕沙罗、梵高和塞尚的风格。后来,他转而追求带有强烈色彩的兽性。1909之后,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经常在白色的背景上薄薄地涂上鲜艳、快速的颜色,然后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他的画优雅细腻,轻松愉悦。他的画中几乎找不到丑陋的东西。他的表现手法虽然趋于写实和具象,但却充满了东方情调和装饰意味。
1905年,杜菲看到了马蒂斯的油画《奢华、宁静、幸福》,被它深深震撼了。他说:“在这幅画之前,我明白了绘画的所有原理。看到素描和色彩折射出的神奇想象力,印象派现实主义对我来说失去了魅力。”于是,他不再崇拜印象派,而是热衷于野兽派风格的绘画实验。他用明亮的色彩和装饰风格画出那些热闹的街道和舞蹈场景,成为野兽派画家中的重要成员。
在1906中,杜菲画了几幅画来表现他家乡的国庆庆典。这些作品与其说是出于爱国主义,不如说是出于对艺术表达的追求。挂满旗帜的街道,勒阿弗尔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这里,他将国旗的色块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红白蓝条纹组成的法国国旗不仅增强了街景的光彩和节日气氛,还在屏幕上产生了抽象的几何图案。这幅画中,看似夸张了几倍的旗帜占据了很大的面积;下方的字符看起来很短,与国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达菲对旧现实主义的幻觉没有兴趣,他显然觉得没有必要展示两边的房子上旗帜是如何悬挂的。这些旗帜看起来是透明的,我们可以在左下角的旗帜上清晰地看到两个人影。令人惊讶的是,这幅画虽然采用了野兽派的大色块,但色彩效果并没有节日的热烈感,整幅画的色调也是如此。画面的白色并不是真的那么白,而是被浅灰色弱化了,让整个画面有了一定的庄重感。这种格式实际上是画家在表面上进行的几何构图实验。
在野兽派绘画中,罗的绘画以其深邃神秘的气息和粗犷厚重的画风独树一帜。乔治·鲁奥(1871—1958)出生在巴黎的一个木匠家庭。十四岁时,他在一家玻璃绘画作坊当学徒,学习修补中世纪玻璃窗画的技巧,同时在巴黎装饰艺术学校上夜校。1891年考入美院,很快成为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得意门生。莫罗死后,他是一个展示莫罗作品的小博物馆的馆长。在绘画上,他一开始偏爱学院派风格,后来经历了一段从身体到精神的危机,他选择了粗犷有力的画风。1903年参与创办秋季沙龙,成为当初赏识他的院士们攻击的对象。在对宗教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中,鲁确立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他对梵高、高更、塞尚的偏爱,让他成为1905年野兽派的同路人。
小袋鼠的画充满了激情、爱和怜悯,洋溢着宗教气息。他热衷于描绘社会的阴暗面,通过人物表达他对丑陋和堕落的诅咒。在这方面,他的画可与戈雅和杜米埃的相媲美。他经常出入巴黎地方法院,观察那些失去上帝宠爱的人。在他的画中,丑陋的妓女、被捕的歹徒和冷酷无情的法官成了常见的形象。他的画风简单、有力、广泛。在他的画中,明亮的色彩总是被粗线条框住,让人想起中世纪的玻璃窗画。他经常用深色粗线快速勾勒出形象,寥寥几笔就能做到形神兼备。厚重的轮廓,厚重的色彩层次,强烈的色彩,使他的画充满了强烈的力感和节奏感。事实上,他的作品除了热情的感情和粗糙的技巧外,与野兽派毫无共同之处。在很多人眼里,他更像是德国“桥派”画家那样的表现主义者,而不是法国的野兽派同道。
贫民窟里的基督是鲁的油画杰作。在这幅画中,他展示了基督在一个破败的街景中。我们看到一轮满月静静地挂在夜空中,月光照耀着穷人居住的地方,肮脏的街道向远处延伸,背景是破旧的土房和烟囱。在这个寂静的夜晚,基督正带领着他堕落的人民慢慢前行。画家并没有把代表基督救世主身份的光环画在头上。对他来说,基督不需要用光环来代表。他用的是和那种假金光完全不同的东西。凭着自己的信仰和内心的爱与同情,他认识到了基督的超凡神性。他表示基督是受苦的人类最大的希望。在这里,所有的奥秘都通过画家的画笔,通过弥漫在画布和颜料中的炽热情感传达给我们。这幅画的表达让人想起梵高和高更的作品,但可能更接近中世纪玻璃窗画的风格。然而那些粗糙的黑色轮廓,浓烈的色彩,浓烈的笔触,其实都是属于Roo本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