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辰音乐厅
说到底,校唱只是一个大众化的运动,可以算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开始,真正的开始应该从专业音乐学院开始。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国乐是一个不存在的名字。在古代,有两种音乐。一种是文人自娱自乐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如果音乐是用来牟利的,那就是表演者,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卑鄙。虽然上海率先流行,但在1927,由于传统观念,国立音乐学院招生极其困难,蔡元培先生被选为虎皮,吸引了20多名学生。
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上海民族音乐学院依然严格教学,培养了很多精英。前十届毕业生54人,包括、邱、于、丁善德、戴翠伦、老井贤、胡景湘、余新琛、、、洪大器、黄庭桂、张涓伟、、章昊、谭晓林,均可入华。150本科生中,不乏何绿汀、江定仙、陈天河、冼星海、张数、吕纪、蒋风之、潘虹等顶梁柱。这一成就的最大功臣无疑是小先生。
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是蔡元培先生,第一个提出建立音乐学院的是萧先生。肖先生是学院工作的实际负责人。学院成立时,肖先生任教授兼教务主任。萧先生是我国最重要的音乐教育家,也是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出生于广东象山,现为广东中山人。1901年赴日本东京音乐学院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1912年赴德国,进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1916获得博士学位论文《17世纪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
65438年至0928年,蔡元培先生辞去院长职务,小先生随即被扶正,但次年政府修改大学组织法,学院降为国立音乐学院。虽然被降职了,但是国家音乐学院的水准并没有降低。为了吸引人才,小尤美可谓煞费苦心。不仅网罗了国内的音乐人,还邀请了一流的学者来教授辅修课程。当时的语文老师有易、、等。作者读过龙榆生先生的唐宋词,是一流的学者。世界著名钢琴家哈洛夫于65438年至0929年住在上海。小先生闻讯后多次登门拜访,将月薪提高到400元,并邀请扎·哈洛夫前来授课。查哈洛夫从65438年到0942年一直留在上海直到去世,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钢琴教学水平。其影响延续至今,钢琴系依然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实力。
著名音乐人黄自于1930留学美国,回国后被聘为教务主任。和黄啸一起,国家音乐学院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经过几年惨淡经营,国内音乐教育的大环境终于有了改变,大学里纷纷设立音乐系。当时北平有燕京大学、中央教育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私立学校紧跟时尚,也开设音乐专业,如京华美术学院、私立广州音乐学院等。在众多音乐专业中,上海民族音乐学院无疑是最好的。
小尤美采用国际通行的专业音乐教育标准,逐步实行学分制。这个学校的老师也是中外结合。除了上面提到的查·哈洛夫,还有在国立音乐学院任教的外国音乐家,还有华福、舍甫琴科夫、苏士林、阿萨科夫、拉恰耶夫等人。他很重视留学归来的音乐人。黄自先生作为教务主任,几乎选修了所有的作曲理论课程,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出生于上海川沙。1924赴美留学,在奥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后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获得音乐学士学位。他在美国期间创作的管弦乐《乡愁》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部交响曲,也是外国交响乐团演奏的第一部中国交响曲。回国后在上海沪江大学任教。1930被聘为国家音乐学院教务主任、作曲教授。黄自现存作品不多,但涉及体裁广泛,很多都是国内首创。上面提到的官方弦乐《乡愁》是中国人创作的最早的交响乐,《长恨歌》是中国最早的清剧。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创作了最早的抗日歌曲《抗敌之歌》和《旗帜飘扬》,为电影《都市风光》以及器乐和中国电影写了开场曲。当时的上海民族音乐学院也有一大批留学归来的音乐精英,包括周栓、吴伯超、英尚能、李维宁、小、陈红、赵美波等人。
在音乐师范学院的教师中,还有一位传奇人物,他的笔名是,原名廖。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后赴德国学习法律,辅修钢琴和作曲理论。大革命时期,国民政府通缉他,他打着小的幌子藏在上海。在沪期间,朱庆曾任国立音乐学院校刊主编,后担任《音乐艺术》季刊主编,撰写了大量音乐评论,并将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整理成《音乐》和《清歌集》两部书。其中苏东坡的《迁江》,李之意的《住在长江头》至今常被传唱。朱庆的美学理论,涉及艺术哲学和音乐艺术,是早期音乐美学体系研究的理论家,受到康德、叔本华、李斯特和“表现主义”理论家赫尔曼·佩尔等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1935年,国民政府取消了对朱庆的通缉,于是他抽身而退,再也没有涉足音乐。然而,他的音乐理念后来被中国音乐家作为“艺术第一”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基础。
国立音乐学院时期,由留日学生主导学校音乐的局面转变为欧美归国华侨主导,标志着音乐启蒙已经完成,开始向纵深发展。萧在教学中精选了中外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作为教材,逐步建立了我国音乐教育的教材体系。当时的一些音乐行为,如编纂出版“国立音乐学院丛书”,不定期举办音乐会,成立“教育音乐广播委员会”,定期在上海中西广播电台播放音乐,在《新晚报》开设“音乐专刊”,是中国最早的专门音乐广播和报纸音乐专栏。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现代音乐奠定了基石。
上海也是中国戏曲和舞剧的发源地,黎锦晖的《麻雀与孩子》是最早的舞剧,其次是裘望祥的《天鹅》、陈天河的《皇帝的新装》、张书的《王昭君》、聂耳的《长江风暴》、的《史》、的《上海之歌》、钱仁康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