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说了几百段相声,侯宝林只认可七段,原因是什么?
现在有很多年轻的相声爱好者对于相声前辈们颇有不恭,这一点颇让人无奈。其实这些人大部分都没怎么听过前辈们的相声,而仅仅听说过他们的名字或者听过某个相声片段,再加上小剧场或者网络上道听途说一些传闻就当做自己了解了传统相声。
了解传统相声的途径非常简单,不需要你去看书,多听几段经典传统相声仔细咂摸一下就能品出味儿来,你要问听哪些经典相声,其他前辈先不说,至少侯宝林大师已经有了他的标准答案,那就是他认定的自己说的最好的七段相声。想了解他,至少先听完这七段相声。
一. 《醉酒》
这是一个几分钟的小段相声,也是大家常听到,前面有一个小呲牙,说醉酒的人躺马路上不起来,遇到谁都不让,直到消防车来了不敢继续耍酒疯才爬起来了。一句“救火车轧了白轧”给笔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见到消防车就会想起轧了白轧这句来,永远敬而远之。
相声的包袱底“你一关电门,我掉下来?”在当年听来确实爆笑,效果极好,但笔者印象深的还有前面那句“别来那套”,拉长了音儿把醉鬼演得惟妙惟肖。
二、 《橡皮膏》
《橡皮膏》说的也跟醉酒有关,结构有点儿类似《扔靴子》,前面全是铺垫,就为了最后一句的包袱底,说实话笔者觉得这个包袱底其实还没有侯宝林中间描述的那个怕老婆男人的怂样更有意思。
三、《夜行记》
夜行记是1955年由北京几位交警郎德沣、陈文海、蒋清奎、贾鸿彬、侯伯照、李培基等人集体创作的,创意来自于一组漫画。后来交警们在庙会上演出了,效果很好。侯宝林主动请求自己可以改编并说这段相声,经过交警队领导允许,这段侯宝林代表作之一就诞生了。根据流传下来的交警队文本对照,侯宝林将大部分台词和剧情保留,只是在词语上进行了精炼。
这段相声可以说是寓教于乐的典型,谁说相声不能教育人?《夜行记》就是!五十年代的侯宝林在刻画这种不守规矩的小人物上颇有建树,包括那个著名的《游园惊梦》也是。
《夜行记》由于太过于经典,因此之后几十年里与时俱进又增加了摩托车版和汽车版,其中笔者认为方清平创作的《新夜行记》同样精彩。
四、《关公战秦琼》
这段原创作者是张杰尧,是张傻子三段穿越相声之一。这段相声最早取材于民间戏曲《唐汉斗》,据说常宝堃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也曾经说过这段,因此还有种说法是常宝堃原创。不过据笔者的考证,应该还是张杰尧原创的,他和常宝堃曾在南京有过一次见面,那次张杰尧传给小蘑菇一些段子,估计就有这一段。
《关公战秦琼》里的反派主角一开始并不是韩复榘老爹,而是张宗昌,现在台湾省那边演《关公战秦琼》时还用的是张宗昌。后来侯宝林改编之后先是换成了韩复榘,后来再演又换成韩复榘老爹。
这段相声拿到北京之后由侯宝林说火了,甚至连毛主席都非常喜欢这个段子。《关公战秦琼》也就成了侯宝林经典代表作中的代表作。应该说能说好这段相声的人不少,但侯宝林无疑是最合适的那个。没别的原因,他的唱好啊。
最牛的是,“关公战秦琼”和苏文茂那个“扔靴子”一样都成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短语,可见其有多么深入人心。
五、《改行》
《改行》最早叫《八大改行》,说的真是八位艺人改行卖东西的段子,艺人的名字和唱段随着时代的行进也有过修改,比如老旦就有龚云甫和李多奎两版,这段相声也是版本颇多的一个名段。
侯宝林当年在天津一炮走红时说的两个段子,其中之一就是《改行》,他在当时的天津就已经做了修改,而且选用了刘宝全卖粥,龚云甫卖菜和金少山卖西瓜这三段。解放后他再次进行了整理,将这段相声也说成了自己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说相声行里会说这段相声的人很多,像郭德纲当年刚走红时也咬牙说了八个改行,但真正能像侯宝林说的这么完美的不多,没办法,这就是人家的拿手好戏啊。
六、《戏剧杂谈》
说到最能体现侯宝林艺术特点的相声,《改行》算一个,《戏剧杂谈》更要算一个。这段相声里侯宝林充分展示了他对各个流派京剧的熟悉程度和唱腔掌握程度。考虑到他从小学的就是唱戏,因此这段相声也算是他的专业特长展示。
七、《三棒鼓》
之所以将这个相声放到最后说,那是因为这是笔者最喜欢的一段侯宝林相声。其实这段相声并没有展示出多少侯宝林柳活儿好的特色来,中间他只是学了几句乐子和莲花落而已。笔者欣赏的是他学老太太的那个腔调。
笔者曾经将这段相声单独播放给空子听,让他判断里面有几个人,他判断至少有四个,因为那个老太太和杵门子的人的声音太特殊了,听起来完全不像侯宝林的本声。尤其是他表演的老太太说话,光开头一声“嫂砸”就很到位。如果说扮演天津老太太最好的是郭荣起,那扮演北京老太太最好的非侯宝林莫属。
再说两个笔者认为也很好的侯宝林相声,一个当然是《空城计》,另一个则是《一贯道》,这里面也有学老太太说话的声音,而且有时候那个垫话还被单独拿来说《买佛龛》。郭德纲曾经改编过这段相声说的也不错,不过中间加入扒灰环节看似逗笑实则败笔。
侯宝林大师一生之中说过几百段相声,为大家所传颂的也至少有几十段,为何他却说自己最满意的只有这七段呢?
那是因为大师的高风亮节,他认为他说过的很多相声其他人说得更好,只要是其他人说的比自己好的相声,他都坚持不能算作自己的代表作。
所谓虚怀若谷大家风范大概就是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