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咸丰是一个十分苦命的皇帝?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权的皇帝,咸丰帝的一生可谓是备受争议,丧权辱国,不思进取,愚昧无知等均是他人生的标签。有人还说,咸丰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倒霉的皇帝,列强入侵,千年未有之变局,他遇上了;史上最大规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他遇上了;西方崛起,天国权威受挑战,他也遇上了!其实,咸丰本可以和这些“不愉快之事”说不,也不用承受来自后人过多的“指责”。咸丰的一生之所以“悲催”,只因为他干了三件错事:当皇帝错,逃跑错,选人还是错。这些错误,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大清的劫难!
当皇帝——第一错。对晚清历史稍微有点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道光皇帝理想的继承人是恭亲王奕?,而不是咸丰。历史事实也表明,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蹩脚且柔弱的咸丰在治理国家方面远没有文武双全的恭亲王奕?强。若不是老师杜受田让其“藏拙示仁”,“藏拙示孝”,避开与奕?搞正面竞争,估计他连皇帝宝座的边都沾不上。
当皇帝也没有什么不对,毕竟这是每一位皇子的追求,可以理解。但问题是当时大清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继承大统之人必定需要有远见卓识和过人之胆略,可咸丰并没有。咸丰并非雄才大略之主,他思想保守,不思进取,排斥西洋事务,不暗国际规则,导致大清在自己的手中进一步沉沦。所以说,咸丰并不适合当皇帝,这位置,他坐错了;当然,是道光让他坐上去的。
放弃北京,逃往避暑山庄,至人民于水火不顾——第二错。咸丰当上皇帝之后,其拙劣的治国才能与外交手腕就此暴露无遗。首先,他罢免了恭亲王奕?军机大臣之职务,使朝廷内部的开明人士深受打击。其次,在与英法代表谈判修改条约时,居然纵容前方将士扣留公使,还杀害几人;取得小胜之后,干脆直接撕毁《天津条约》,终于引来兵祸。
闻知僧格林沁骑兵团在八里桥战败,英法联军开往北京时,咸丰既没有组织军民抵抗,也没有调兵进京勤王,更不敢亲自镇守国门,而是直接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放弃首都北京,至人民于战火而不顾。作为天朝上国的皇帝,外敌入侵之时,居然有如此窝囊之表现,着实令国人寒心。咸丰这一逃跑,不但使国都沦陷,圆明园被毁灭,自己也是威信扫地,屈辱终身!
挑选八大辅政大臣,不考虑奕?因素——第三错。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后,咸丰下令恭亲王奕?留守北京与英法代表谈判,让其全权处理外交事务,并签订新约。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狩猎”期间,并不想着如何去重振国威,如何开展变法图强,而是贪图享受,连同在北京的戏班也征调到承德为其服务,过着类似太平君王之生活。此外,咸丰体质不好,身体羸弱,但却纵欲过度,以致英年早逝,年仅31岁。
咸丰临终前,为年幼的储君载淳(同治帝)挑选了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等八位辅政大臣。这八位大臣中既有宗室勋贵,也有皇亲国戚,也有汉族官僚,但他们都同属于咸丰的亲信。如此之辅政人选,实在是大错,而且必定会出现问题,因为没考虑到奕?与慈禧的力量。要知道,自己逃往承德避难时,北京的烂摊子可都是由奕?去收拾的。在确定辅政大臣时,居然没有奕?的位置,这自然让其大为不满,憋了一肚子气。后来,恭亲王奕?与慈禧联合发动“辛酉政变”,逮捕八大辅政大臣,与此不无关系。
总而言之,在危机四伏的晚清时代,柔弱的咸丰确实不适合当皇帝。他一生的三大错误,影响极大,尤其是最后一个,影响了晚清五十年的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