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主要特点:设计结构精巧,音乐表现力好,演奏效果独特。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文物。出土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个青铜编钟组成的巨大乐器,音域为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曾侯乙的编钟巨大而完整。按照大小和节距的顺序,编织成8组,挂在3层钟架上。
上三组19枚为按钮钟,体积较小,有方形按钮和篆刻,但文字为圆柱形,柱状文字较少,仅标音名。中下层有5组45口甬钟,长柄,钟身饰以浮雕平纹,精细精致,加上楚惠王赐的65口彝钟。钟上有金色铭文,都是关于音乐的,除了“曾侯乙写的”。
鼓的中间和左侧标有公、于、公曾等22个音高不同的名称,另一侧铸有律、调式、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金律名与音阶的对应关系。
还有一个钟,位于下邕钟中间。外形巨大,双龙蛇形钮,龙身卷曲。回头望去,蛇位于龙头之上,盘绕而相对,气势顿生。
重要价值: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发现,改写了世界音乐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旋律最完整、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它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和青铜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扩展数据:
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长748厘米。最大的编钟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编钟高20.4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量2567 kg,钟框铜质部分(含挂钩)4421.48 kg。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高大,由两个长短不一的立面垂直相交,呈弯尺形。七根彩绘木梁由两端有龙纹的铜套加固,由六根带剑武士的铜柱和八根立柱支撑,构成上中下三层。有246个钟架和挂钩(包括可拆卸部件)。
百度百科——战国曾侯乙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