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简介_马济时简介_茶馆简介

贺绿汀-基本信息

何绿汀(1903-1999),原名何凯,湖南邵阳人。我小时候受了很多民间音乐的影响。从65438年到0924年,他进入长沙岳云学校,主修钢琴、小提琴和和声。1926任中学音乐老师。1931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黄自学习和声、对位、作曲。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后担任武昌艺术学院教师,明星电影公司音乐系负责人。抗战爆发后,卢沟桥加入上海救亡话剧团1队,后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皖南事变后,加入新四军,在军部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65438年至0943年赴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老师、延安中央乐团团长。1945后,在中北大学任教。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文工团团长。1949 * *加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第五、六届政协常委。《贺绿汀音乐论文选编》作者。十年动乱期间,他受到“四人帮”的迫害。在“四人帮”的影响下,他塑造的陆机刚正不阿的形象被誉为“硬核音乐人”。1999 4月27日死于上海。

何绿婷-个人简介

贺绿汀(1903 ~ 1999),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他创作了许多不同流派的作品,在中国有很大影响。他创作了3首清唱剧,24首合唱歌曲,近100首歌曲,6首钢琴曲,6首管弦乐,65,438+00多首电影音乐,还出版了何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歌曲《游击队歌》、《肯春泥》、《嘉陵江上》等在国内外流传,至今仍是音乐会和歌唱活动中的佳作。器乐作品有钢琴独奏《短笛与摇篮曲》,管弦乐《森吉德玛与黄昏》。其中《牧童短笛》在1934亚历山大·奇尔鲁举办的“要求中国风格的钢琴曲”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他的电影配乐在20世纪30年代很出名。他的电影包括《风暴之子》、《十字路口》、《街头天使》等。电影《在春天》《四季歌》《歌女》中的插曲,至今仍是家喻户晓,传唱已久。贺绿汀还是一位音乐教育家和活动家,为中国音乐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在1934写的,根据中国童谣“小牧童,骑在牛背上,短笛无口吹”而得名。整首歌是阿坝再现三和弦。一段安静别致,两个复调旋律结合在一起,就像两个牧童骑着牛温暖的巡演,信口开河,自由自在的吹。b段是活泼快乐的,A段是和声伴奏的复调音乐。

这首音乐形象鲜明、江南风格浓郁的乐曲,在我国外国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的创作中具有开拓意义。至今仍是钢琴教学中的保留教材。贺绿汀童年时期接触过民间乐器和风琴。65438-0924进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学院学习钢琴、小提琴和乐理。1926毕业后,从事中学音乐教师工作。1927参加广州、海丰起义。1931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师从黄自学习作曲。1934创作的钢琴曲《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得俄罗斯作曲家齐尔品“寻找有中国味道的钢琴曲”一、二等奖。1936年担任星空影业公司音乐部科长,为《都市风光》、《十字路口》、《街头天使》等10多部电影创作音乐和插曲。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华北、重庆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创作了《游击歌》、《保护家乡》、《垦春泥》、《嘉陵江》等歌曲。65438-0940任重庆育才学校音乐组主任。1941年加入新四军鲁迅艺术团。65438年至0943年赴延安任五省联防军宣传队音乐老师。解放战争时期,任延安中央爱乐乐团、华北文工团团长,创作了管弦乐《黄昏》、《森吉德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分会主席。他的作品包括歌剧《长征》(合作)、合唱《十三陵水库》、《小提琴百灵鸟》和电影《音乐宋景诗》。贺绿汀的音乐体裁广泛,艺术性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在作曲的同时,他还翻译了《和声声学的理论与实践》,并撰写了大量富有建设性的音乐评论和理论著作。

贺绿汀-个人贡献

在贺绿汀的音乐生涯中,为20世纪30年代的进步电影创作歌曲是其音乐创作中最突出、最具影响力的方面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业进入了讲电影的时代。当时电影音乐基本上是以歌曲的形式出现的。聂耳、冼星海、任光和陆机等作曲家都为进步电影创作了优秀的歌曲。1934-1937期间,贺绿汀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抗日救国的革命洪流,积极从事进步电影的音乐工作,与当时的左翼电影导演密切合作,先后为《乡愁》、《十字路口》、《街头天使》、《古塔》、《都市风光》、《船女》。其中有《四季歌》、《歌唱的姑娘》、《西湖春晓》、《春天里》、《秋水》、《女神》、《新中国》、《为祖国而战》等。《四季歌》和《歌女》是左翼导演袁·《街头天使》的两集。何绿汀用两首苏州民歌《七月七日哭》和《知心客》作为改编配器的音乐素材。《歌女》的曲调采用了流行于苏南城镇的民间音乐《剪靛花调》。旋律清新细致,点缀细腻,音准修饰较多,极具江南风格。这两集是当时有“金嗓子”之称的明星周璇演唱的。它们简单、自然,风格朴实无华。电影一经上映,立即在社会上得到肯定,并迅速传播开来,从此被人们传唱。《西湖春晓》是沈希龄导演的左翼电影《船娘》的插曲。影片由贺绿汀1934执笔,讲述了旧中国杭州西湖一女子摇船受黑暗势力影响的悲惨故事。整首歌贯穿6/8拍抖音的节奏模式,并借威尼斯船歌指出影片的典型环境。第一段采用女高音独唱的形式,以“半山腰上淡淡的烟”描绘西湖的优雅风韵;在第二段中,作者采用了四声混声合唱的形式,并在和声中采用了开放式三级处理的方法,刻意体现了《柳浪之声》和《西湖觉醒》的生动魅力。第三段是全曲的对比段。旋律时而下行曲折,时而跃起。改变合唱织体以配合和声进行吕纪的引入,以交错的韵律美渲染“青山绿水”的如画之意;第四、五段倒置再现第一、二段,巧妙地用钢琴代替人声,补充“画中摇舟”的审美趣味。整首歌意境深远,构图严谨,技法精炼,音乐抒情,气质婉约沉郁。

在30年代的进步电影中,除了创作者,还有根据电影艺术表现的需要,从已有的歌曲中进行选择的人。这种选歌方式以配图配故事的形式成为电影歌曲的独特创造。它的重点不是音乐的新创作,而是音乐与电影的关系。搭配作为电影歌曲创作的重要方式,创作了很多适合电影的好歌。其中,何绿汀的《游击队歌》被选为电影《少年中国》的插曲。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工团到群众中宣传抗战。游击歌是他在1937年底随剧团到达山西临汾后创作的。整首歌贯穿了小军鼓富有弹性和活力的节奏。通过活泼雄壮的曲调,表现了游击战士的乐观情绪和必胜信念,塑造了艰苦斗争环境中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游击战士形象。贺绿汀采用通俗的语言和通俗的形式,大胆吸收外国革命歌曲的表现因素(如弱小军鼓节奏、大调式七音旋律、走调技法等。),并组成了短小生动的作品,既有广泛的群众性,又有较高的艺术性。这首歌被选为电影歌曲,让电影的艺术表现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通过电影这个媒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贺绿汀在短短几年的电影音乐创作中成功运用了几乎所有形式的歌曲。音乐风格有抒情委婉、昂扬激越;既有中国民乐风格的,也有吸收了外国歌曲,尤其是外国革命歌曲的。为了适应电影广阔的题材和多样的人物形象,贺绿汀创作了许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音乐作品。贺绿汀在现代电影音乐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电影歌曲体裁多样,旋律优美,艺术个性鲜明。他的电影歌曲创作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促进了以电影歌曲和歌曲创作为基础的电影音乐艺术的发展。对抗日救亡歌咏和社会音乐生活的大规模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电影歌曲在音乐人的努力和大众的关注下,凭借强大的大众传媒、电影以及自身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成为现代一个新的重要的声乐门类。它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也是现代中国新音乐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贺绿汀的电影歌曲被大量广为传唱,成为现代流行的电影音乐瑰宝。他是近代创作电影歌曲较多的作曲家之一,是中国电影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

民族化风格

民族化是音乐创作的灵魂。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思想、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在音乐民族化问题上,贺绿汀有很多理论上的探讨。他曾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能不提倡中国的民族音乐。”“摆在我们面前的严肃任务是继承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留下的庞大而复杂的民族音乐遗产,并加以整理和发展,创造出无愧于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新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他还说:“音乐要有民族风格。”“民族音乐越多,越热闹,越受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欢迎。”“世界上自从有了民族,就有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不仅不会破坏民族音乐,反而会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他进一步呼吁:“创造一种无愧于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新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4]在音乐创作如何民族化的问题上,他曾专门谈过自己创作器乐作品的体会:“我们的器乐作品要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在曲调的创作上。”他还写信给一位业余作者,说:“要写一首歌,我们应该学习民歌,不仅要学习它的语言和风格,还要学习它的音乐结构。”

在创作实践中

贺绿汀的“转变”有几种类型,也在发展和前进。根据我有限的材料和粗浅的分析,贺绿汀运用民乐创作主要有三种类型:1和民歌改编。比如四季歌,唱歌的姑娘,东方红等。,虽然是改编,但对原著材料进行了革命;2.利用特定的民歌进行创作,如合唱《肯春泥》、管弦乐《森吉德玛》,这些作品在风格和韵味上与民乐素材相似;3.利用民间音乐素材创造“组合”风格。这是贺绿汀数量最多的作品,尤其是钢琴曲《牛仔短笛》,合唱曲《游击队歌》,独唱《嘉陵江上》。的确,他创作的大量作品,虽然可以看出他拾起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形式和技法,但却找不到任何他借鉴了哪些民歌和形式的痕迹。从这个角度来看,贺绿汀可以称得上是创造中国风格现代音乐的大师。

贺绿汀-作品简介

牧童短笛贺绿汀

钢琴作品,无论从音色、多声部处理,还是从音乐内涵来看,都最能代表中国的风格,也成为钢琴这种“外来乐器”开始有中国作品的标志。中国享誉世界的优秀钢琴作品之一。1934年,欧洲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华征集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时,举办了中国钢琴作品大赛。当时正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的何绿婷申请了“牧童短笛”的称号,获得了一等奖。之后,齐尔品把这首钢琴曲带到欧洲自己演奏,并在日本出版。从此,这首钢琴曲蜚声海内外,成为各国钢琴家的常备曲目之一。这首钢琴小品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和回答两部复调旋律,成功地模仿了中国民族乐器——笛子的特点,从而向观众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仿佛让人看到江南水乡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作者贺绿汀曾说:“我写的《牧童短笛》,据说是这首民歌或那首民歌。事实上,这没什么,但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民间风格...因为你知道的民谣太多了,自然就有了民谣的风格。”整首歌分为三段。第一段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徜徉在田野里。他天真无邪的样子很可爱。可以说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画像。音乐的中间部分是传统的民间舞蹈风格,写着欢快的节奏和旋律。最后,再现第一段的主题。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中国现代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创作范例。这种典型的欧式音乐结构是借来的,生动自然,没有雕琢感。与笛子相对应的另一种声音的有机处理,是欧洲复调技法在中国作品中最成功的范例。

贺绿汀-贺绿汀音乐厅

欧式古典风格的贺绿汀音乐厅位于上海市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绿树成荫。音乐厅的建筑风格稳重大方,典雅豪华,与相邻办公楼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音乐厅的建筑舞台空间与观众空间融为一体。没有幕布,表演完全用自然的声音进行。这是一个专业的交响乐和室内乐音乐厅。音乐厅的建筑面积为4324平方米。其中剧场占地537平方米,高度14米。古典欧式风格,高大,明亮,美观。开放式专业音乐厅舞台面积125平方米。它可以容纳三个乐队演奏。舞台平台宽14.9米,深8.4米。音乐厅共有742个座位,分别是一楼观众席和二楼包厢座位。音乐厅的建筑和声学设计参考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波士顿音乐厅和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均为长方形。为了达到混响时间1.8秒(中频)的国际标准,在音乐厅的设计和建造中采用了大量的特殊技术和新材料。音乐厅的辅助用房有:一楼:贵宾休息室、演员更衣室、指挥休息室、钢琴储藏室;二楼:交响乐排练室;三楼:民乐排练室。每层都有办公楼。法国建筑师夏邦杰参观贺绿汀音乐厅后的评价是“非常专业,非常理想”。贺绿汀音乐厅自2003年9月19日开业以来,截至2005年底已演出477场(其中2003年61场,2004年188场,2005年228场)。2005年主要演出: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钢琴大师班、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第五届上海国际歌剧大师班音乐会、李斯特国际钢琴大师班、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钢琴大赛、05上海国际打击乐周。贺绿汀音乐以其智能化、现代化的剧场功能,依托上海音乐学院深厚的音乐资源,愿为中国“金色大厅”的建立和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贺绿汀-个人作品

他的主要音乐作品包括《歌唱的女孩》、《四季之歌》、《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牧羊人的短笛》以及《森吉德玛》和《晚会》等管弦乐。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何绿汀创作了三首合唱曲、二十四首合唱曲、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首电影曲、一些秧歌曲和器乐独奏曲,还撰写了《何绿汀音乐论文选编》。

何绿婷-个人评价

贺绿汀的作品艺术结构严谨,音乐发展逻辑性强。贺绿汀在现代电影音乐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电影歌曲体裁多样,旋律优美,艺术个性鲜明。他的电影歌曲创作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促进了以电影歌曲和歌曲创作为基础的电影音乐艺术的发展。在贺绿汀的音乐生涯中,为20世纪30年代的进步电影创作歌曲是其音乐创作中最突出、最具影响力的方面之一。解放后,贺绿汀先生专注于音乐教学。历任上海音乐学院(新闻系)院长,创办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音乐人才。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撰写了《我对戏曲音乐改革的看法》、《论音乐创作》、《民族音乐问题》等文章,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