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古人制冰吗?他们怎么做啊?

祛暑拾趣

古代伏日的冷饮现代人在伏日,除了以风扇、空调驱暑趋凉之外,还可以品尝各种名目的冷饮。古人虽无先进的设施制造冷气,但冷饮却是可以享用的。

制造冷饮,必须先有制冰设备,在古代当然无法做到。但是,他们却很早就懂得了冬季采冰以供夏用的方法,也就可以用冰来制造冷饮了。

《周礼》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是说凌人掌管冰政,在冬季十二月大寒之时,主持斩冰之事。而要窖藏夏天冰块需要量的三倍才够用,因为其中的三分之二会在凌阴中融化。《诗经·七月》中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二之日”、“三之日”即周历的二月和三月,“凌阴”是指山阴处的藏冰地窖。

自周代起,后来的各个王朝,都设专门的官吏管理冰政。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提到北京皇家冬日采冰的事,由皇帝最亲近的侍臣“中涓”负责,当时采冰的时间从农历十二月初八开始。

窖藏的冰,到三伏炎暑再取出来使用。皇帝以赐冰给大臣表示一种特别的宠幸:“六月夏季,正当伏日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宋·吴自牧《梦粱录》);“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帝京景物略》)。

无论宫廷还是民间,这种窖冰一般都不直接食用,一是用于室内降温;二是用来冰凉食品,因而就有了冷饮。

在宋人所写的《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提到当时汴京或杭州的冷饮品类,有:砂糖绿豆、漉梨汁、木瓜汁、卤梅汁、红茶水、椰子洒、姜蜜汁、苦水、紫苏饮、荔枝露水、白醪凉水、梅花酒、金桔团雪泡、沉香水等等。从中可看出,冰果汁和冰凉茶是宋人冷饮两大类别。

清人顾铁卿的《清嘉录》中,说到苏州夏日街头叫卖“凉水”的情景:“土人置窖冰,街坊担卖,谓之凉水。或杂以杨梅、桃子、红花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其方法是把窖冰放在茶水或果汁的周围,使其降温。清人让廉《春明岁时琐记》载:“伏日……有舍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

此外还有一种“凉粉”可供谈资。这种“凉粉”颜色淡黄,呈半固体、半透明状,加入糖水和果汁,清凉可口。它是用薜荔的果实制成的,方法是将硬壳中带粘性的种子取出,放入布袋里,浸入冷水中,不断用手揉搓,使所含之胶质物渗出布袋,经半个小时的样子,就凝成半透明的“凉粉”了。“木莲即薜荔,自江而南皆曰‘木馒头’,俗以其种子浸汁为凉粉以解暑”(清·吴其《植物名实图考》)。

三伏节按古代的历法,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又称之为头伏、二伏、三伏,合起来总称为“三伏”。

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三九为最冷的一段时日,夏三伏为最热的一段时日。

因此,每至三伏,自古及今,都予以极大的关注,民间称之为“伏节”。

在湖南地区,每伏的头一天,讲究吃“伏狗”、“伏鸡”,狗必须是子狗,鸡为子叫鸡(小雄鸡),以姜、蒜、桂皮等烹炒之,既去热解毒,又可进补,名曰“伏补”。在我的出生地湘潭,还讲究每伏的头一天,必去湘江游泳,称之为“泡伏”,目的当然是以一江清凉之水,洗去身上的燥热。

在古代,一入伏,皇帝会向臣子赐冰,表示一种关切。同时,同僚之间也有赠冰之举,为的是驱退暑热。

“火炎逢六月,金伏过三庚”(宋·包佶《同李吏部伏日呈》),三伏苦热难当,于是避暑便成了一项重要的内容,或避暑家中,“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宋·程晓《伏日》)。或者到一些清凉之地,如湖上、山中、寺里,去躲避炎热:“拥几若炎火,出门望汀洲。回溪照轩宇,广陌临梧楸”(唐·皎然《伏日就杨评事湖上避暑》);“绀宇迎凉日,方床御浴衣。清谈停玉麈,雅曲弄金徽”(宋·梅尧臣《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世上炎炎三伏热,难教热到不争门”(宋·张耒《山中伏日》)。

文人墨客喜欢相聚饮酒、品茶,尝试瓜果、冰汁,分韵作诗,以消磨长日。“钩带已逢瓜入座,扶疏还爱树成帷”(白子仪《初伏后偶书呈抑之》);“蒲葵参执扇,冰果侑传杯”(宋·司马光《和潞公伏日晏府园示座客》)。同时,伏日食粥也十分流行,“饱餐檀粥消长夏”(张耒《伏暑日食粥一瓯尽屏人事颇逍遥效皮鹿体》)。

此外,品茗、沐浴,更是每日不变的“功课”。

三伏烈日炎炎,容易中暑得病,所以必须多方注意,保护身体。同时,因天气炎热,体育锻炼只要得法,更容易收到奇效,“夏练三伏”是很有道理的。

数九寒天河取坚冰 盛夏酷暑清爽四九城——

在炎热的夏天里,有块冰该是多么惬意。过去,老北京可没有冰箱、冷库,他们要用冰,靠的是冰窖。现在在皇城中,依然能找到一些老冰窖遗迹。这些冰窖记录着北京人冬季采冰、储冰,夏季用冰的生活。

北海雪池 皇家冰窖

北海公园东门外的陟山门街,路北有条狭窄的小胡同,叫雪池胡同。一进胡同就可以看到一座残破的古代建筑,它绝大部分埋于地下,上面只露着两米高的城砖砌的矮墙和两面坡的尖顶,一片片零散残留的琉璃瓦显示着它曾经拥有过的辉煌。这就是北京著名的雪池冰窖。

雪池冰窖的冰采自太液池,即现在的中南海和北海水面。冰窖所储的冰主要是供应紫禁城内各处消暑、降温、防腐以及冷藏国家大典祭品,另外还供应兵、工、刑、吏、户、礼六大部的皇族贵胄们使用,是皇家的“官窖”。雪池冰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后),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乃至全国罕见的皇家御用冰窖。

雪池冰窖隶属于北海,明、清时期的档案中被称为“里冰窖”。因为在德胜门外还有6座与雪池冰窖同年建的皇家冰窖,地处城外,被称为外冰窖。雪池冰窖的位置在民国以前一直归属于皇城宫苑。

过去,雪池冰窖为北京窖冰行业之首,建筑规模之宏大、窖体建筑之坚固、历史之悠久、使用时间之长久、地理位置之优越、供冰对象之特殊,都是其他冰窖无法比拟的。今天的雪池冰窖(5窖和6窖)也是我国仅存的两座皇家冰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