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音乐
6 ~ 9世纪
俄罗斯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6至9世纪东斯拉夫部落的生活。原始氏族公社制度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相应的文化,当时出现的偶像崇拜仪式歌就是这样的文化之一,包括崇拜太阳等自然物和现象的“历礼歌”和崇拜氏族祖先的“家礼歌”。前者与农业劳动密切相关,属于劳动歌的一种;后者与婚丧礼仪密切相关,或为欢乐的歌舞,或为悲伤的哭泣。由于这些歌曲结合了一定的祭祀仪式,具有戏剧表演的性质,旋律音域狭窄(以三度音程为主,偶尔上下扩大一度),以自然的音乐序列为基础,具有五声的特点。后来产生了独立于任何仪式的“抒情民歌”,旋律更广,唱腔更多。与此同时,在古代斯拉夫人中,器乐开始传播。当时使用的乐器有:古斯里(多弦弹拨乐器)、古多克(弓弦乐器)、杜德卡(单簧管)、索贝尔(长笛)、罗格(圆号)和一些打击乐器。
9 ~ 17世纪
9世纪末,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氏族公社制度崩溃了。随着最早的斯拉夫国家——基辅罗斯的形成,带有英雄史诗和传说的“英雄之歌”逐渐兴盛起来。是一种朗诵叙事曲,歌词与歌曲紧密结合,旋律沉稳庄重。它由民间音乐家演唱,并经常由古斯利伴奏。自古代俄罗斯封建国家建立以来,为宫廷和国家事务服务的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王公贵族登基、战争归来、举行庄严集会时,往往会唱《光荣颂》;在军队的行进和国家仪式中,用长单簧管和纳克利鼓来欢呼。与此同时,民间音乐也在发展。作为世俗音乐化身的民间杂耍艺人,虽然遭到了教会和上层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但其艺术却充满了生命力,与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广受欢迎。民间杂耍艺人大多过着流浪的生活,少数受到上层统治者的青睐,被纳入贵族行列。15 ~ 16世纪,一个新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莫斯科俄罗斯形成。反映俄罗斯民族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俄罗斯民歌逐渐完善定型,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风格。在众多民歌中,最典型的是抒情的《长歌行》。其主要特点是:旋律自由宽广,调式交替,节拍节奏灵活,单音与多音结合(常见的是复调)。俄罗斯民歌是俄罗斯人民的集体创作。它们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斗争,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愿望,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力量。自公元10世纪末基督教从拜占庭传入并成为国教后,宗教音乐开始发展。教堂歌曲是古代俄罗斯通过文字记录流传下来的唯一一种专业音乐。记录下来的符号叫做Nevme。它们只代表旋律运动的大致方向和节奏的长短,不能表示每个声音的确切高度。这种记谱法称为“旗”或“钩”记谱法,用这种记谱法写成的教会歌曲称为“旗歌”或“旗歌”。这种源于拜占庭的曲调和记谱法体系,长期受当地民歌的影响,逐渐获得了新的特点。原本满满的朗诵音调,现在音域扩大了,旋律变长了,唱功增强了。到16世纪,旗调终于形成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特风格。在17世纪,这种曲调及其记谱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随着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单声部的旗歌逐渐被多声部的“旗歌”所取代。这种风格的转变伴随着尖锐的争论。新风格的支持者发表了许多论文,反驳中世纪保守的音乐被视为“宗教的奴隶”的观点,论证了新风格的合理性,并推广了多声部Palties歌曲。帕尔蒂尔的歌属于无伴奏多声部合唱,用的是祭祀仪式中没有的词,有时甚至直接用了非宗教的世俗词。其华丽的多声部风格与当时建筑和造型艺术中的巴洛克风格相呼应。从17年末到18年中期,创作过帕尔蒂斯歌曲的作曲家有蒂托夫、h .卡拉什尼科夫、h .巴维金、雷德里科夫等。17下半年还出了另一首多声部歌曲《坎特》,一开始自由发挥宗教情节,后来用爱情和幽默讽刺世俗歌词。彼得一世统治时期,流传着一首庄严的颂歌《康特》。18世纪,17年末至18年初,音乐成为俄罗斯剧场的重要艺术手段。由欧洲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被组织在皇家宫殿和贵族庭院里。到了18世纪,音乐艺术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成为大众的娱乐和消遣:建立了歌剧院,举行公开音乐会,开展家庭音乐活动。20世纪30年代,附属于皇宫的意大利歌剧院成立。20世纪50年代,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开设了私人歌剧院。在俄罗斯工作的意大利作曲家有b .加鲁比、f .特拉埃塔、g .帕西略、g .萨尔蒂、d .奇马罗萨等。20世纪80年代,彼得罗夫斯基剧院(今天的莫斯科大剧院的前身)在莫斯科开业,演出话剧、歌剧和芭蕾舞。圣彼得堡的石头剧院和一些省会的剧院都上演过歌剧,甚至一些贵族地主庄园的农奴剧院也上演过歌剧。
18结束
18年底,在俄罗斯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了俄罗斯作曲家流派。代表人物有:M.C .别列佐夫斯基、博博特尼·扬斯基、B.A .普什科维奇、傅明、汉多什金等。他们创作的共性是对俄罗斯民间生活主题的关注。他们用的是俄罗斯民歌,他们的音乐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歌剧最能体现他们的创作特色。代表作品有:M.M索科洛夫斯基(1779)的《磨工——巫师、骗子和媒人》,M·马丁斯基和普什克维奇(又名圣彼得堡购物中心,1782)的《善有善报》,傅明(1787)的《车夫》。在室内器乐的创作中,以汉多什金的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和俄罗斯主题变奏曲最为著名。此外,杜比扬斯基和科兹洛夫斯基的俄罗斯抒情浪漫歌曲也很有名。
19世纪
19世纪初的俄罗斯音乐表现出浪漫主义倾向。歌剧题材偏爱童话和民间传说,追求豪华的舞台效果,音乐充满感伤情调。作品有达维多夫的《列斯达》《第聂伯河的水精灵》(1805)和K.A .卡博斯的《伊利亚特战士》(1806)。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韦尔和韦尔斯托夫斯基(1835)的《阿斯科尔德之墓》。在A ',Alyabyev,A.E. Varlamov,Gurilev的室内声学音乐中,将孤独与悲伤,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未来的幻想等浪漫主义的思想感情与朴实的城市抒情歌曲风格相结合。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格林卡和格林卡的创作标志着俄罗斯古典音乐传统的确立。格林卡吸收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流派的成果,研究了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将专业的音乐技巧与朴素的俄罗斯民间音乐相结合,使俄罗斯音乐文化上升到欧洲的先进水平,为俄罗斯民族音乐流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爱国歌剧《伊凡》?苏沙宁(原名《献给沙皇》)、神话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管弦乐《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A.C .普希金写的声乐罗曼史《我记得那个美妙的时刻》、《夜晚的微风》等。已经成为俄罗斯音乐的典范。在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达尔戈米日斯基和达尔戈米日斯基的歌剧《水精灵》和一些声乐罗曼史突出了揭露和讽刺黑暗的倾向,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探索说话语气与音乐的紧密结合。19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末,随着社会运动和进步思想的高涨,俄罗斯音乐文化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发展。鲁宾斯坦兄弟在音乐表演和专业音乐教育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859年,俄罗斯音乐协会在圣彼得堡、鲁宾斯坦、鲁宾斯坦成立。第二年,鲁宾斯坦在莫斯科成立了分公司。他们举办各种交响乐和室内乐音乐会,并举办音乐培训班。后来在此基础上又相继成立了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音乐学院(1862,1866)。此外,还在圣彼得堡建立了免费的音乐学校,演出和宣传欧洲和俄罗斯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并为普及音乐教育做了大量工作。在创作上,出现了一个以巴拉契和巴拉基列夫为首的“新俄罗斯音乐学派”(即“强力集团”,又称“巴拉基列夫集团”或“五人集团”),参加的成员有:。',.鲍罗丁·穆索尔斯基。他们接受了俄罗斯革命民主思想的影响,主张艺术现实主义和大众化,强调继承和发扬以格林卡为代表的俄罗斯音乐文化的优秀传统,主张深入学习俄罗斯和其他民族民间音乐,努力掌握欧洲先进的作曲技法,创造性地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歌剧是他们创作的中心。其中最突出的是反映俄罗斯历史斗争、塑造人民形象、歌颂民族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歌剧,如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和霍万斯基的《失序党》、鲍罗丁的《伊戈尔王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普斯科夫的姑娘》和《基杰里的隐城传说》和《普沃尼亚的姑娘》等。其次是根据俄罗斯童话和民间传说改编的歌剧:有的表现了古代俄罗斯人民的风俗、伦理和愿望,如林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雪姑娘》和《萨德柯》;有的以寓言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影射沙皇专制,如林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不朽的卡谢》和《金鸡》。然后是描写风土人情,充满民间生活气息的喜歌剧,比如穆索尔斯基的《索罗钦斯克集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五月之夜》。此外,还有着重刻画人物内心的抒情戏剧,如林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沙皇的新娘》。在交响乐创作方面,李强集团的作曲家们十分重视标题原则,以史诗、童话、民歌、自然风光为题材,创作了具有浓郁民族色彩和鲜明艺术形象的作品,如鲍罗丁的第二交响曲《勇士》、交响画《在中亚》、穆索尔斯基的交响画《荒山之夜》、巴拉基列夫的《俄罗斯三首民歌前奏曲》、交响诗《塔玛拉》等。在室内器乐领域,鲍罗丁的两首弦乐四重奏、巴拉基列夫的钢琴独奏《伊斯拉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览中的图画》和盖伊的小提琴曲,以发自内心的抒情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引人入胜。在声乐套曲方面,以内容深刻、体裁多样、语言新颖的穆索尔斯基和鲍罗丁的作品最为突出。同时,柴科夫斯基注重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民族传统,与实力派并无太大区别,但在创作实践中却有不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八九十年代沙皇专制高压政策下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压抑心理;作品基调更多来自都市歌曲;创作领域扩大,几乎涉及所有音乐流派和形式;构图手法更加全面完善。他的作品交织着戏剧性的冲突,抒情的告白和对风俗生活的描写,委婉的旋律,真挚的感情,生动的形象,深深地感染着人们。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悲怆)、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歌剧《尤金?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芭蕾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弦乐四重奏第一号,钢琴三重奏悼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声乐浪漫祝福你,森林,白天被覆盖了吗?“等等。在俄罗斯专业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批评发挥了重要作用。奥多耶夫斯基、斯塔索夫、谢罗夫、谢罗夫、拉罗什和盖伊先后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贡献。他们积极倡导民主进步的音乐艺术创作原则和美学思想,热情推荐和宣传格林卡、李强集团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有力地促进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传播。
19年末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俄罗斯革命歌曲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些歌曲继承和发扬了十二月党员和平民知识分子创作的革命歌曲的优良传统,具有反对沙皇专制的政治倾向和感人的艺术力量。除了少数特殊创作外,大部分都是利用广为流传的老歌(民谣、市井歌、外国歌等)进行再创作和改造。).其中,影响最大的歌曲有:同志们,奋勇前进,你们牺牲,华沙革命歌曲,红旗,工人马赛曲,棍棒和国际歌。这些歌曲一经传播,成为无产阶级的强大精神武器,在革命斗争中起到了团结群众、鼓舞士气、揭露黑暗、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自19年底以来,俄罗斯专业音乐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国内的传统和国外的影响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创作风格和个性。格拉祖诺夫和格拉祖诺夫创作了八部交响曲。三部芭蕾舞剧、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和大量室内乐作品。他的音乐丰富饱满,类似鲍罗丁的史诗风格。利亚多夫主要写器乐随笔,包括钢琴前奏曲、练习曲和民间题材的管弦乐,如《女巫》、《魔湖》、《女妖》和八首俄罗斯民歌。他继承了实力派的传统,又借鉴了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精致清新。塔涅耶夫和塔涅耶夫都喜欢复调手法,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哲学倾向。他的代表作有清唱剧《大马色的约翰》、《朗诵诗歌》、《奥里斯·忒伊亚》、《C小调交响曲》等歌剧,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明显继承了柴科夫斯基的传统,洋溢着对俄罗斯故土的深情。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二交响曲、钢琴前奏曲、音乐与图片练习曲等。斯克里亚宾和斯克里亚宾的早期作品受到肖邦的影响。他成熟的作品充满了狂热的幻想和感情,反映了革命风暴前夕俄国旧知识分子神秘而乌托邦的精神状态。代表作品有:第三交响曲(神圣之诗)、交响诗《狂喜之诗》、《普罗米修斯》(又名《火之诗》)、钢琴协奏曲、65,438+00钢琴奏鸣曲、多首钢琴前奏曲和练习曲。梅特涅和梅特涅专注于钢琴和室内声乐。他写了三首钢琴协奏曲,65,438+06首钢琴奏鸣曲和65,438+000多首声乐浪漫曲。他的作品思想深邃,感情真挚。斯特拉文斯基迷上了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流派,他的创作逐渐脱离了俄罗斯民族传统。他的音乐作品对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他作曲家,如阿伦斯基、阿伦斯基、卡林尼科夫、卡林尼科夫、里亚波诺夫等,继续沿袭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传统,在创作和教学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世纪以来,俄罗斯音乐表演艺术蓬勃发展,俄罗斯学派建立,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其中包括歌手O.A. Petrov-Stravins Shariabin、Nezhdanova、Sobinov和埃尔绍夫,钢琴家Rubinstein和Rachmaninov,小提琴家Grzhimali,大提琴家davydov和指挥家S. Kusevitski。
20世纪早期
1917俄罗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俄罗斯音乐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多民族苏维埃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于1948年成立作曲家协会,1979年会员超过2100人。该协会经常在各地举办音乐节和音乐会。第一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于65438年至0958年在莫斯科举行,此后每四年举行一次。在1978第六届柴可夫斯基音乐会上,苏联歌唱家谢姆丘克、小提琴家格鲁贝尔和钢琴家普莱特涅夫分别获得一等奖。从1969开始,莫斯科每四年举办一次国际芭蕾舞比赛。苏联演员不止一次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