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身世凄苦,老来客死异国,索宝莉的一生有多悲惨?

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著名女歌唱家索宝莉与“东方金嗓子”牟玄甫,在大舞台上***同唱响了男女声二重唱《风吹竹林沙沙响》、《夫妻双双把家还》,一时间声名远播让索宝莉家喻户晓。

然而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索宝莉在自己最红的那段时间里,选择了远赴德国结婚生子,给很多喜欢她的歌迷们留下了很深的遗憾。细观索宝莉的人生之旅:凄苦的身世、在英年早逝、客死异国的背后,不由得让人心生怜悯和心碎......

凄苦身世背后的温情

1959年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索宝莉,因生母患有高血压和先天的心脏病,在诞下索宝莉20天以后就因病离世了。索宝莉母亲的上面还有仨姐姐,最终确定了下来让三姨和三姨夫来收养她。就这样,索宝莉很小的时候就被三姨一家带去了黑龙江讨生活。当时三姨(24岁)和三姨夫(25)才刚结婚不久,看索宝莉身世凄苦两人在婚后并没有选择生孩子,而是将索宝莉当作了亲生女儿对待。

三姨和三姨夫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打好了招呼,对于索宝莉身世这一块绝口不提。对外统一口径,宣称索宝莉就是她三姨十月怀胎生下的亲生女儿。从小到大,没有一个人说这件事情,而索宝莉也一直都叫三姨和三姨夫为“妈妈、爸爸”。而索宝莉的生父,自索宝莉当初被抱走之后就再也没出现过,更别说为她寄抚养费了。我们不愿意将其理解为狠心父亲,姑且理解为交通不便就好。

爸爸和妈妈一向都省吃俭用,为的就是给索宝莉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在当时那个时代里,物质是相对匮乏的,但索宝莉却有一箱又一箱的牛奶喝;冬天妈妈给她买御寒的高档皮衣皮裤,夏天吃着西瓜吹着小电风扇。在母爱与父爱的阳光沐浴之下,索宝莉的童年时光和少女时代过得很是惬意。

1976年高中毕业之后,在父亲的带领下她进入了伊春市城建科工作。她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往工地上扛水泥,用箩筐挑起砖块儿送上楼去。冬天的时候在地上打坑,两双稚嫩的小手冻得尽是裂口。父亲其实也并不想看到女儿这样,奈何大背景岂是一个小老百姓就能轻易改变的呢?要说索宝莉长得并不差,还天生得一副好嗓子。就此,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冥冥之中已经在来的路上!

“母爱”的再度缺失

索宝莉的叔叔是伊春市招待所的所长,在当时也算是个搞仕途的人。1978年的时候,著名作曲家乔羽跟随剧组去伊春采风,暂住在索宝莉叔叔的招待所。叔叔对乔羽说:“我有一个侄女儿,人长得清秀漂亮,唱歌也特别好听,看能不能给她在戏里整个角色?”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索宝莉骑着大梁自行车赶到了招待所,顺带给乔羽唱了一首《南泥湾》。

只见乔羽笑呵呵地说:“小姑娘长得还是很洋气的嘛,嗓音条件还不错,用好了估计是块儿搞文艺的料”。原本剧组确实给她安排了个小角色,怎奈出于种种原因电影被取消拍摄了,当时的索宝莉甭提有多失落。但是两个月后乔羽的一封来信,再一次点燃了索宝莉的希望之火,信中说想让她去北京考文艺团队。就这样,索宝莉带着父母攒下的30块钱踏上了寻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