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夏天,行至塞上(之三)——贺兰山的沧桑

纵观古代中国北方历史,其实就是一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你来我往、无尽无休的拉锯战。辽阔的大漠草原上,一个个勇猛彪悍的游牧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论发展壮大还是食不果腹,无不觊觎中原的繁华富庶而伺机南侵。而以农立国的中原王朝,则要修筑长城以保边疆安宁,国力强盛时拒敌千里、虽远必诛,喜迎万国来朝;国力衰微时五胡乱华、偏安一隅,乃至社稷不保。

长久的争斗,战火硝烟最盛之处莫过于一些边境要冲,贺兰山便是其中之一。位于宁夏西北部与内蒙古交界处的贺兰山,呈南北走向,长约220公里,在中国众多动辄绵延千里的山脉面前似乎不值一提。但因它的存在,阻隔了腾格里沙漠的东扩,分隔了外流区与内流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了200毫米等降水线,山脉以西为牧区,山脉以东为半农半牧,自然引发农牧文明旷日持久的冲突与融合。秦汉与匈奴、隋唐与突厥、西夏与蒙古、明与鞑靼……贺兰山的战事千年不绝,堪称中国第一战争山脉。

太阳西斜之时,我们走入贺兰山口宽阔的沟谷里,两侧的山势崎岖蜿蜒,遮住了盛夏的烈日,使人顿觉清爽许多。在山坡的岩石壁上细心寻觅,可见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画作,这便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遗存——著名的贺兰山岩画。岩画的线条简单、奇异,近似漫画或儿童画,表现内容却相当广泛,从日月、人物、动物,到狩猎、放牧、舞蹈等生产生活场景,以及一些不规则排列的西夏文字,不一而足。岩画具体的刻制年代目前学界尚有分歧,大抵出自远古至西夏之间。

行至峡谷深处,一道瀑布自山顶倾泻而下。瀑布对面的一块石壁上,是明万历年间所刻写的“水关”二字,含义不得而知,只知道这是此处所见的唯一一处汉人遗迹。

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汉文化,开东亚文明之先河,自有甲骨文始即以文字记事,歌舞绘画仅作为纯粹的艺术而存在,不属于常规的交流工具,然而这样的文明往往给人以过于严肃正统的印象,深沉内敛有余而生动活泼不足。即便在这片遍布漫画涂鸦的山谷中,也要方方正正地刻它两个大字上去,不经意间彰显“华夷之辨”。联想到中原的三山五岳等诸多名山,其中的摩崖石刻多为各式书法文字,与此并无二致。

贺兰山则呈现出另外一种画风。自原始时期以后,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多个少数民族曾在这里繁衍生息。无拘无束的原始人类、热情豪放的游牧半游牧部族,以淳朴自然的天性,如孩童般在山石上恣意挥洒刻画,或为记事,或为信仰,或为抒情,又或者无甚目的只是单纯的娱乐,激情洋溢,野性十足。这样的文明与中原传统的儒墨道法碰撞交流,直至注入整个民族的肌体,中华文明也就变得更加活力十足、文武兼备,诗词歌赋里吟诵的便不仅局限于风花雪月、采菊东篱的恬静幽雅,更有着醉卧沙场、挥剑楼兰的豪情满怀!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今日的贺兰山依旧层峦叠嶂、巍峨竦峙,山石上的岩画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沧海桑田。古时国家民族间的一切你争我夺早已成为过眼烟云,现代国际社会上的各式斗智斗勇却依旧在每天上演,与古时并无本质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