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班歌-第一个梦想
每次状态不好的时候,我都会打开来多听几遍。
01-
这首歌是我们高三的时候我们班主任郭平凡推荐的。
“你快毕业了,我们一起选一班歌吧,晚会结束后可以唱嗨……”
大家引用了各种各样的歌曲,郭老师哭笑不得。后来,班长问她:
“老师,你最喜欢哪首歌?”
“听听克里斯汀的《第一个梦》。我很喜欢这首歌……”
课代表立刻跑到讲台上的媒体电脑前,搜索最初的梦想。
郭老师站在教室最后一排,赶紧补充道:“就听克里斯汀版吧!”
随着音乐,有几个会唱歌的人,低声客套。
一到两遍后,不会唱的同学可以在原唱的指导下跟着大屏幕字幕一起唱。
多么优美有力的歌词啊!我记得我五音不全。当时是课后抄歌词,自己听原曲,一句一句学。
《第一个梦》那天正式叫我们班歌。男同学和女同学不管会不会唱都长着脖子,唱得很投入,很有感情,好像歌词是写给所有人的。
在十八九岁的青春里,这首歌唱的是学生在寒窗苦读十年,今天在里面等着当状元;
它唱出了高考路上跌倒后爬起来的勇气,不忘初心,一路披荆斩棘:
也唱出了高三毕业生用右手依次写年鉴的不情愿。
“很久了,但应该是个好时候。”有对未来新起点的期待,也有对三年同学的怀念。
《第一个梦》在十八九岁的青春里,唱出了一种不辜负青春的朝气。
02-
我们的毕业晚宴在一中旁边的大榕树餐厅举行。高考结束,50多名学生,到场的只有40人。
再唱《第一个梦》的时候,我们甚至哭了。
这是喜悦的泪水。十年寒窗苦读,两个月后中午就能甩掉沉重的书包,进入梦想中的大学。
这是悲伤的眼泪。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夜晚,在三年的同窗日日夜夜的热恋后,我将很难再见到你。
毕业两年后,那是大年初六。
我们没有再去大榕树餐厅,而是几十个人挤在郭老师的宿舍里,几个人在阳台上晒太阳,几个人靠在沙发上分享进大学的趣闻...
在那里,我们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特别放松和亲切。
那天下午,我们三五成群,走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弯弯曲曲的晚自习石板路,初三教学楼前的梧桐,实验楼前的假山公园...
离开高中校园两年,进入梦想中的大学,只有学生更多,楼层更高。当然,比我们优秀的人更多...
你会发现,当我们走到外面的时候,我们只是一粒灰尘,虽然都被大风吹过,被暴雨拍过。
走进高中的母校,我们又唱起了我们的班歌。声音没那么大,但是大家唱的越来越好,越来越有自己的风格。
这是我们开始的地方。我们从这里出去,一定会时不时的回到这里。
追梦在外,这首歌成了我们互相关心,想念,互相激励的歌。
03-
大学毕业后,很快就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客厅的小音箱每天都在工作。当然,我不经常听歌,但我不停止听儿歌,比如的儿歌,王的故事,李欣荣的《听我说,谢谢》。
限量系列充满了儿童的童趣。
有几次我故意点了《第一个梦》,首播的却不是克里斯汀的版本。听了之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后来我特意搜了一下Christine的,可惜只能听一分钟,因为我们没有开放会员。
身边的事都是琐碎的,耽误的,而且因为孩子想听的都能听到,所以看起来会员也不着急。
所以我还是没有完整听过原梦。
相反,一个人开车的时候,手机连蓝牙,经常放《第一个梦》。
就这样静静地听,不经常跟着唱,但每次听都会想起那些岁月,那些人。
我也喜欢每次压力大的时候一个人呆在车里听。
这首歌也在独自行走的阶段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现在三十多岁了,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家庭和工作没日没夜的忙碌。一群人一起唱《第一个梦》能唱几次?
因为疫情取消,我们相识十年。我们何时何地再见面?
未知。
有一点是明确的,当这首歌再次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时候,我们都会回想起当初的梦想,以及我们来时的路。
齐微课第69讲,用1972字,共11162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