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次第统编》的作者杨卓的资料及此书的相关背景。
我随手看了几个词译感觉作者很有修证故推荐大家阅读,南无阿弥陀佛。
转识成智
前言六识,兹明须转。即谓净六根不着六尘,自能转其六识。所谓转其六识者,即转诸染识成净智也。盖识体即智,为染所覆则成识,能转于净则成智。六识妄事分别,所以成此六种染识;不事分别,即成无分别净智矣!
FROM: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
转一切境依无相
前言三境,兹明无相。即谓一切诸境,皆由妄生,分别而有。了其虚幻,则诸境自空,一切法空,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即得自在,是为转境依无相。
FROM: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
转受依空
前言三受,兹明依空。盖领纳诸境而成受,原生于妄而为系缚。如识其妄,即此系缚,皆是其空。空者谓因缘所生之法,究竟无实体,故谓之空。观一切法,从因缘和合生,自性本空,无我我所。如是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故须转受依空也。
FROM: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
转妄归真
前言世间,乃有妄惑。兹叙出世,说有真智。真智非他,转妄即得。夫众生与佛,本来不二。众生是当下一念迷成,佛亦不外当下一念悟成。但众生一念之心妄,诸佛一念之心真而已。妄则佛是众生,真则众生是佛。惟佛念必不妄,此佛之所以必不堕于众生。而众生念不易真,此众生之所以难成佛道也。故欲行佛道,自舍妄依真始。
所谓妄者,虚妄不实之谓。所谓真者,真实不虚之谓。一切诸法,有真妄之二。随染缘而起之法曰妄,随净缘而起之法曰真。又依因缘生者不实,故曰妄法。不生不灭之真如是真实,故曰真法。至云法者,有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
FROM: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
转爱见依无我
前言世间,不出爱见,兹言出世。须依无我,一切妄惑,皆由爱见二种执我而起,故除妄惑,当除爱见。除爱见者,即离执我,故须转于爱见,而依无我。
FROM: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
转烦恼依菩提
前言一切妄念,须知凡属妄念,皆是烦恼。因此烦恼,遂造一切诸业。故修道人,断此烦恼,依于菩提。菩提者觉也,烦恼皆是不觉之过,依止于觉,烦恼自除。
FROM: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
转染依净
前言世间,皆由业造。而一切业,皆是染污,兹明出世。须明清净,清净非他,不染即得。故须转染,实依于净。所言染者,染垢染污,不洁不净,是谓之染。净者清净离垢,是谓之净。即爱着之念,及所爱着之法,曰染。解脱之念,及所解脱之法,曰净。
FROM: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
离一切苦依究竟乐
就世间分别比较,善道乐,恶道苦。但如实言之,生死之果报皆苦也。所谓三界火宅,谁得而安是也。惟有出世,乃得真乐。所谓究竟之乐,非一切苦乐比较之乐也。依此究竟之乐,须离一切之苦。
转业报依解脱
凡夫所受报得,皆是业报,业报谓业果也。由过去之业因,招现在之果报。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皆是苦缚,不得解脱。解脱者,梵语木底木乂,译作解脱,即离缚而得自在之义。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也。故须转其业报,以依解脱。
FROM: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
转生死依涅盘
众生虚妄生灭,是为生死。诸圣涅盘境界,不为生死之所流转。涅盘梵语,又作泥日、泥洹、泥畔、涅盘那。旧译诸师,译作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作圆寂。灭者为灭生死因果之义,灭度者为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为无为空寂安隐之义,灭为灭除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为生死之苦果再不生也。无为者,为无惑业之因缘造作也。安乐者,为安稳快乐也。解脱者,为离众苦也。
FROM: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佛学,名相浩繁、义类奥博,往往令一般读者望而兴叹,感到学之难所适从。虽然前有《佛学大辞典》、《一切经音义》、《佛尔雅》、《大明二藏法数》、《教乘法数》、《诸乘法数》等书,但其或仅仅解释佛学名句,或仅将次第录列部帙之名题,或仅略序部类少提纲要,不便于一般人阅读。本书《佛学基础》(原名《佛学次第统编》)的编撰者明代佛教居士杨卓有感于此,于是综括佛学之历史、教义及有关名词,汇成一编,并做详细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