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简介,王骥德的理论著作有哪些?
王骥德曾经制作了五种杂剧,但今天只有男皇后,四种传奇剧,只有红色标题的故事。
《红叶的故事》的初稿是王骥德的祖父年轻时写的。原名《红叶的故事》,由传奇故事《红叶上的诗》发展而来。王骥德改名为《赤题》,《男皇后》写临川王充,但两部戏都不好。
王骥德还写了《南词韵》,校勘了《西厢记》和《琵琶记》两部剧目。《诗》有《方注馆集》,《散曲》有《方注馆乐府》两卷,《曲论》有《曲律》四卷。他的《西厢记新校注》校注更为详细。
是吴* * *的中坚力量,但他对沈和汤显祖有着公正中肯的评价。
主作王骥德,作了五种杂剧,有男皇后,二舞二礼,弃官救友,金屋招魂,美人留魂,今仅存男皇后。传奇剧有4种,一种;《双环》里有残歌,可以在《音选组》里找到。另一版的《传奇书目》记载了他的《天府集》、《体曲集》、《裙》、《媳妇》、《吉丽》,其他剧种没有记载,也没有证据和传记。只有《红色故事》存在。《男后》是临川王充写的,两部剧都不好。
王骥德的其他作品有《南词之韵》、《声韵离合图》、《诗文集》、《方竹管集》、《方竹管乐府》。《全明散曲》是一部32集58首诗的合集。《王骥德曲律》附录有诗歌六十一首,套曲三十一套。内容多为对歌手姬的回复。大多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风格优美;而且很和谐,很有节奏感,很美。例如,桂志祥提议刘采春送一小笔钱,冯梦龙称之为“美贯”。斟一杯赏芙蓉,送去中国首都赵霁。冯大赞“风雅不亚于《西厢记》,其叶法真是炉火纯青。”《曲律论曲律》共四卷,集中反映了他的戏曲思想。《房注馆》中的曲律主张既要重视曲律,又要重视内容和修辞。特别是对南戏的作曲和唱腔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传说中的《赤题物语》广为流传,汤显祖曾将其与《紫笛物语》相提并论。其校《西厢记》(沈玉)为后人提供了方便,在体例、标题上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是流传至今的一部好的校书。
人们评价沈“擅,法甚细,极有学问”晋晋复古,中兴功不可没,充分肯定了沈在规范音律、反对“案头戏”方面的成就。同时,他也指出:“吴江奉公守法,重三尺,不想顺从,却极其笨拙。”他肯定汤显祖是“有意”的,他的歌词“总是很猖狂,很有条理,很有技巧”,才华奔放,文章动人。但也指出,汤显祖的文字平仄,略短于法,且“曲齿多作歌者舌”。他虽然继承了沈的性情论,但又不囿于自己的见解,使他的曲律在吸收众家之长的同时,又比沈氏走得更远。
作品评价
曲律在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该书共四卷,分四十节,内容涉及戏曲的起源、音乐、音韵、特点和做法,并对元明时期的众多戏曲作家和作品进行了评论,其中不乏精妙之见。
《曲律》论述了南北音乐的起源和不同风格。本文叙述了《条明》与《宫调》的渊源,并对沈的《南曲谱》增加了33章。在阐述音律、音乐与歌唱的关系时,他基本上接受和继承了沈的“顺法顺腔”的观点,认为连读、阴阳四声、服首之虑、辨音、闭字之用,都应严格遵守,并与歌唱相配合。他认为周德清的《中原之韵》是为北曲写的,北曲有四种不同的声调,南曲有自己的南音。为此,他写了《南词之韵》来规范南音。
在戏曲语言方面,和沈一样,崇尚本色,努力克服明初秋□、邵参等人作品中的四骈体、六骈体,满篇头巾。然而,和沈对“本色”的具体理解是不同的。沈认为,所谓本色就是指民间俚语的运用。而王骥德认为“歌是摹仿物感而写,善解人意,有理有据,以言代词为弯路”。他并不普遍反对戏曲语言的文采,而是认为“文字病太苦”,并不片面理解本色。指出“本色的缺点是易流、易腐”。他认为“在本色家族中,只有一个人是丰昌(汤显祖)——他的才华介于浅与深、含蓄与飘逸之间,在三昧中独树一帜”,并委婉地批评了沈对个别“愚俗”歌曲的欣赏。这种悟性比沈更好。
《曲律》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对传说中的章法、句法、字法的探讨。他主张传说要注意架子的结构和切割的细节。“重要的是讲究精神,充分利用”,引子要“不要平淡空泛”,序曲中“大曲要给文藻,但要太深,小曲要给本色,但要太俗”;结尾“要结束一段音乐,就要更有活力,最后一句更优美更精彩”。白斌要“懂简单”“好听”;“以俗为雅”是和谐的等等。《曲律》中的"杂说"部分,多是对元明作家及南北曲作品得失的评论,其中对元杂剧和明代传奇作家及作品的评论多有可取之处。比如他认为《太和尹正谱》所载的分项不准确;马致远的《黄梁梦》《岳阳楼记》等剧很精彩,但说到美好的感情,却伤了元气;而王实甫除了《西厢记》和《丝竹莲亭》之外,还写了很多别的剧本,两部都很擅长。论歌,要看作品整体,不应该拿单个词来比较。
以往的戏曲作品,大多集中在对作家和作品的简评,记录作品目录,作家和演员的轶闻,以及对戏曲的体制、流派和音乐制作方法的简单记载。王骥德第一次对南北曲的创作进行了分类详细的论述。这部著作的出现,与明中叶戏曲的繁荣以及沈等人在戏曲声腔方面的成就有关。与当时沈、唐在戏曲界引发的论争有关。
以艺术成就公正评价沈与汤的对决
与沈有着密切的交往,对沈的戏剧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也很重视气质。《曲律》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专注于旋律的专著。在旋律的许多具体问题上,他对沈进行了补充和深化,讲得比沈更细致。他也非常重视气质在整个歌剧创作中的地位。而对的肯定则在于他也看到了沈的缺点和汤显祖的长处。这对于一个与沈及其追随者关系非常密切和友好的理论家来说是不容易的。不通过封闭性来决定自己的理论避难所,这至少是一个理论家的学术品格,也是很难达到的。王骥德研究旋律,重视它,总结推广它,但他不希望它成为束缚,更不希望它成为阻碍情话的东西。他曾批评何的一句话,很接近沈的说法:“宁辞不离,宁辞不离声。”他说:“这是一种挑衅性的说法。老公不干活,他也要把话接过来!”这实际上是在纠正沈。他以褒沈、唐为主,指出了各自的片面性,希望在唱腔旋律、剧本歌词上做到“两者皆好”,但相比较而言,他对沈的褒贬还是从容的,而对汤显祖的褒贬则是毫无保留、淋漓尽致的。关于汤显祖几部剧作的先后顺序,历来有多种说法。王骥德提供了一个单一的观点,但无论如何,人们可以听到他在汤显祖的才华洋溢面前由衷的惊讶。在他看来,沈是伟大的工匠,而汤显祖是天才。
论戏剧的整体结构
《曲律》中最有价值的一章是论戏剧,突出了戏剧的整体结构,是中国戏剧理论史上真正具有开创性的事件。王骥德在《论戏剧》中从三个角度阐述了戏剧的结构。一是讲面上书架的布局,二是讲线(情节推进线)的速度规律,三是讲线前后艺术因素的关系。虽然过于简略,但在理论框架上已经接近疏而不漏的地步。书架的布局,王骥德强调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大纲到目的。反对和阻止的是艺术盲从带来的碎片感。王骥德对情节的速度规律问题提出了“流畅”的标准。他指出节奏不能太松也不能太快,太快是“节奏不畅”的直接原因,而太松则与思想的分支有关。“慢”字揭示了情节线索数量与速度规律的关系,是两种不同标准衡量的飞跃,在理论上具有特殊的深度。
王骥德对戏剧整体性的论述还体现在对人物塑造整体性的初步探索上。他谈到了把人物的身份和特征作为塑造人物的统一标准这一重要问题。基于“情”的艺术整体性理论,其实就是基于“人”的艺术整体性理论。这方面虽然没有结构的整体性那么细致,但毕竟已经有了明确的涉及,至少可以让他的戏剧整体结构理论更加丰富和完整。
论戏剧的特性和戏剧文学的可玩性
从现存的言论来看,王骥德是当时能够自觉理解戏剧基本特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可演可传”等表述是从对戏剧基本特征的理解中引申出来的,比一般的艺术要求有更深的理论基础。《曲律》中有一篇关于戏剧形成与发展的读书笔记,显示了王骥德对戏剧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在中国古代戏剧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使戏剧文学具有可演性,王骥德还专门讨论了客串对话和审查的问题,认为客串对话也要讲究语气,做到“听得美”,长度要适中,避免“达不到”,避免观众厌烦;但在掌握实际演出过程的节奏上,克剧要巧妙插入,或“让人捧腹大笑”,或“让人绝对目瞪口呆”,主要职责是紧紧吸引观众,调节演出。总的来说,王骥德对戏剧文学剧本的“可表演性”的论述比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人都要多,也要深刻。沈强调的“唱”是“演”的组成部分,但它毕竟与“演”有明显的区别。而更多人的戏剧理论,无论好坏,往往是与诗文理论混在一起的。相比之下,王骥德的《曲律》表现出更加显著的戏剧理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