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和歌剧有什么区别?
音乐剧和歌剧都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形式,都是用音乐来表达故事。歌剧属于古典音乐的范畴,一般指以歌唱为主,配以管弦乐队、舞台布景、化妆和舞蹈动作,有时还有独白和对话的戏剧。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包括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设计、化妆、灯光等艺术元素。现代歌剧始于17世纪初,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类型,如正统歌剧、大歌剧、喜歌剧、轻歌剧、迷你歌剧和音乐剧。音乐剧不仅仅是伴随音乐的表演。它不是歌剧、喜剧歌剧或轻音乐,也不是歌舞杂耍、荒诞音乐或歌舞表演。歌剧和音乐剧起源于宗教音乐。具体来说,音乐剧原本是歌剧中喜歌剧和轻歌剧的分化,但最终形成了与歌剧完全不同的风格。首先,我们来说说他们的相似之处。许多人经常把音乐剧和歌剧混淆,因为它们的形式确实很相似。歌剧和音乐剧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用音乐和歌曲来表达剧情,舞蹈、舞台、化妆、灯光等多重艺术元素的综合性。这些是毋庸置疑的。下面就来说说两者的区别。严格来说,音乐剧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高雅音乐,也不能像歌剧一样算是古典音乐的一部分。音乐剧的产生更早,但百老汇作为一种独立的、有影响的音乐形式开始成型是在上个世纪初,其高潮开始于70年代中期以后,当时以韦伯、勋伯格为代表的欧洲作曲家,尤其是英国和法国的音乐剧作曲家开始活跃。音乐剧和歌剧的不同地位,可以从人们的态度中得知。在那些歌剧和音乐剧广泛上演的国家,门票是提前几周预定的,你需要穿上正式的晚礼服才能进入剧院。看的时候要注意礼仪,不能随便鼓掌。但是看音乐剧比较随意,一部音乐剧常年上演。提前半小时在影院门口买票就行了,就像平时方便我们看电影一样。但是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还是很高的,去这些地方看音乐剧是一种荣幸。老师上课提到有同学认为音乐剧不能进高雅厅,纯属误会。所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人定的,经典永远流行。歌剧也是几百年前的流行音乐,但唱了很多年后剩下的自然成了经典。在今天的流行音乐剧中,一定有一些经典在几百年后依然流行。音乐剧和歌剧最大的区别在于唱腔。如果听不到声音,只看舞台和表演,而不是观察演员的嘴型,可能很难分辨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别。大部分歌剧采用美声唱法,大量采用咏叹调和宣叙调。咏叹调会随着每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将全剧推向高潮。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卡门》和《茶花女》这两首广为流传的咏叹调。音乐剧属于流行音乐的范畴,大部分采用流行唱法,也有部分采用美声唱法(如《悲惨世界》、《剧院魅影》)。但在正式场合,歌剧从不使用流行唱法,因为发声方式完全不同。虽然现在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融合比较时尚。音乐剧里很多歌都不是独唱;音乐剧中的歌曲更短,更简单,更容易唱。人们可以在散步或洗澡时唱这些歌。一般来说,虽然音乐剧中的歌曲更容易独立于全剧,更适合在酒吧等娱乐场所单独演唱,但这些歌曲并不一定适合剧情的发展,需要演员通过舞蹈或其他表演来烘托气氛,带动剧情走向高潮。榜单上很多流行歌曲都是音乐插曲。比如韦伯的很多作品都是作为流行歌曲广为流传的,比如《猫》里的《回忆》和《无论什么》里的《吹口哨吹下风》(这首歌是由一个很受欢迎的男团演唱的,作为流行歌曲风靡全球,但几乎没人知道它是一段音乐插曲)。歌手也将演唱音乐剧的选段,如“帕瓦罗蒂和他的朋友”系列音乐会。帕瓦罗蒂经常唱流行歌曲或音乐剧,而流行明星很少唱歌剧选段(不包括像莎拉·布莱曼这样生活在乡村的人)。毕竟戏曲唱法对嗓音和唱功的要求比流行歌曲高得多。其次是音乐风格。歌剧的音乐大多基于传统管弦乐队的古典音乐创作技巧。现代作品偶尔会尝试超越这一界限,但大多保留了古典技法的思维模式。歌剧的结构和风格基本遵循自浪漫主义以来奠定的路线。而音乐剧则在音乐风格的选择上更加自由,往往会涉及爵士、摇滚等流行音乐因素,在配器上也经常大量使用电声乐队的乐器。比如在《猫》中,韦伯尝试了很多不同的风格,乡村,踢踏舞,歌剧,流行,甚至赞美诗。在配器上,有一段苏格兰风笛插了两次,特别出彩。在巴黎圣母院,可以不断听到吉他的声音,为全剧增添了浪漫的气氛。还有就是角色要求的表演风格。歌剧是以音乐作为各种艺术元素的基础,所以一个歌剧演唱者最重要的就是完美地表达角色的唱段。如果演员在达到这个要求后还有余力,还可以在角色中加入优秀的戏剧表演,甚至舞蹈。然而,在歌剧中,大多数舞蹈是以交际舞和芭蕾舞的形式出现的,但芭蕾舞通常由专业演员表演。戏曲演员可以大腹便便,女演员可以丰满一点,不影响他们的表演,观众也能接受。但是音乐剧强调的是各种艺术元素的整体融合,所以一个演员在表演一个音乐剧角色的时候,必须要兼顾各种表演元素:唱歌、跳舞、表演……所以他不可能为了一个方面而过度牺牲其他方面。对于音乐剧演员来说,剧情的表现和唱功的处理一样重要。莎拉·布莱曼退出音乐舞台的原因之一,可能也和她为了声音牺牲了身体有关。试想一下,观众不会接受一个臃肿的克里斯汀和劳尔在舞台上谈恋爱。至于上一篇文章提到的舞蹈,是歌剧的一小部分。我们在看电影《莫扎特》和歌剧《茶花女》时,都能看到歌剧中舞蹈的影子,但所占比例并不大,也不是特别重要(这一点从电影中的《国王令》就能看出歌剧中不允许有芭蕾)。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主要演员最重要的还是靠手势和与其他演员的交流来表演。而且通常美声也不太可能让演员边唱边表演大型舞蹈动作。在音乐剧中,舞蹈是三大元素之一,很少有音乐剧缺少舞蹈元素(悲惨世界就是一个例子,但它的剧情和主题限制了舞蹈)。更极端的例子是猫。全剧几乎全部由歌舞组成。所有的演员都要在舞台上唱歌跳舞。只有grazelbella出现的时候,才没有舞蹈(因为他太老了,跳不动了)。舞蹈完全展现了各种猫的特点。无法想象如果《猫》里没有舞蹈会是什么样子。当然这部剧比较特殊,但舞蹈确实是大部分音乐剧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表现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的不同,比如选材、作曲流程、表演地点和方式等。在音乐剧中,它的曲调可以是感伤的,但在歌剧中,它必须是热情的;在歌词方面,音乐剧倾向于表现苦难的经历,如“爱——无论你鞭打我还是伤害我;欺骗我或者抛弃我,我永远是你的!“歌剧永远是一种诗意的语言,表达欢乐和喜悦。与音乐剧不同的是,在歌剧中,主角总是保持优雅高贵的风度去生活,去爱,去死。每次踏上征途,他们都会祈祷:“主啊,我在路上了!”“看来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之旅,更是一次心灵之旅。但在一部音乐剧里,男主角和爱人告别的场景,可以是一片狼藉的市场,甚至是垃圾场,他们一定是疲惫憔悴。随着艺术创作的多元化,这些差异并不总是正确的。处于各种音乐组合边缘的作品越来越多,分类也逐渐模糊。比如音乐剧《阿依达》,里面有对歌剧《阿依达》的借鉴。勃拉姆斯甚至有一部新的音乐剧,是针对白宫的第一夫人们的,采用了清唱剧的体裁。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歌剧,在20世纪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即使在低潮期也一直渴望成为一门伟大的艺术。它想表现人类的共性,提取情感的本质,鄙视日常生活中的小智慧。剧中的反派被刻画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邪恶之人,而英雄们则勇敢无畏。音乐剧中的男女主角更人性化。他们也会犯错,会失业,会贫穷,会无家可归,但在经历过坎坷之后,他们总能得到真爱,财富和幸福。音乐剧产生于17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当时被称为“轻歌剧”或“民间歌剧”。直到19世纪后期,人们才开始引用“音乐剧”这个名字。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它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戏剧表演形式。总的来说,音乐剧是一种以吸引人的剧情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表演为基础,利用音乐和舞蹈来充分发挥其潜力,并将这些因素融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艺术。如果说戏剧本身是一门综合艺术,如果说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那么与话剧相比,音乐剧就是一种充分发挥“综合”艺术手段的戏剧形式。英美是音乐剧的全盛时期的国家。从音乐发展史的作用来看,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堪称音乐剧的发源地。但英美两国的音乐剧也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在美国,更多的是受到爵士乐、舞蹈、喜剧戏剧和带唱喜剧的影响;在英国,音乐剧与轻歌剧和戏剧的关系更密切,尤其是莎士比亚、莫里哀和伊普生的戏剧背景,而舞蹈与芭蕾舞的关系更密切。音乐剧不追求卓越和卓越,也没有野心。因此,它们被认为是平庸的创作。他们宁愿逃跑也不愿战斗;我宁愿犯一些小错误,也不愿只为理想而活。音乐剧歌颂民主,它歌颂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浪漫和幸福的普通人,却对那些自命不凡的富人,尤其是贵族充满了鄙视和嘲讽。观众已经意识到了他们的不同。一个人去看歌剧和音乐剧(在伦敦和纽约,两种票的价格差不多),会以不同的心态去欣赏这两种剧。如果一部歌剧听起来过于音乐化,就会被批评为过于轻佻;另一方面,过于歌剧化的音乐剧也会被批评为过于脱离现实。这些偏见不是偶然的,它们花了很长时间才形成。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部音乐剧:《乞丐的歌剧》。黑人音乐剧的表现形式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因为在黑人衣衫褴褛的时代,爵士乐、灵魂乐、流浪和悲伤蓝调的流行。后来的摇摆乐也有很强的黑人音乐背景。著名的黑人音乐剧有《表演船》、《柏忌与贝丝》、《天空之屋》、《圣路易斯的女人》、《花之屋》(1954)、《牙买加》等。百老汇音乐剧就像好莱坞和美国电影之间的关系。当人们提到百老汇时,他们自然会想到美剧。百老汇是纽约曼哈顿一条街道的名字。这条街的中间,一直是美国商业戏剧娱乐的中心,所以“百老汇”成了美国戏剧活动的代名词。百老汇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这与美国商业音乐剧的历史密切相关。百老汇音乐剧,原名黑人娱乐表演、滑稽戏、歌舞剧,受爵士乐、摇摆乐影响较多,其舞蹈具有原汁原味的百老汇风格。在1904中,Beattre Jones定义了音乐剧的概念。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是1927中的《表演船》,它综合了歌曲、舞蹈、故事线、戏剧表演。可以说,《音乐剧》成功地将美式爵士音乐与随着爵士摇摆的舞蹈结合在了一起。《俄克拉何马》、《西区故事》和《登顶》都是在百老汇流行的重要音乐曲目。此外,经久不衰的百老汇音乐剧还有:《歌剧院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美女与野兽》等。伦敦西区音乐剧伦敦西区音乐剧受歌剧和轻歌剧的影响更大。英国音乐剧的发展很少在舞蹈方面有突出的改进。这里的艺术形式组合是将歌剧、轻歌剧、音乐喜剧的传统与爵士乐、踢踏舞、芭蕾舞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20世纪70年代,英国出现了两位音乐创作大师:安德鲁·洛伊德·韦伯和蒂姆·赖斯,随后英国音乐剧发生了艺术转折。在风格上,韦伯的音乐剧强调音乐,舞蹈相对较少;在制作上,英国著名音乐剧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非常重视舞台上各种技法的结合——布景、服装、灯光等。用别的手段。很快,百老汇感受到了来自伦敦西区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伦敦西区著名的音乐剧有《悲惨世界》、《西贡小姐》(1991搬到纽约百老汇)、《猫》、《歌剧院幽灵》(后来搬到纽约百老汇)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乐剧从伦敦搬到百老汇都能获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奥立佛》、《可爱的战争》、《查理女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