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高中音乐课第33课教案

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由主段和尾延两部分组成。下图是作者根据申克的音乐分析方法(见谱例1)为这部作品的主要段落绘制的分析图。

从乐谱上可以看出,这部分音乐整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1-11和12-19。如果把前四小节I-II-V-I的进度看作是对主和弦和一个和弦的初始呈现的强调,可以发现,12-19小节的音乐,从音阶和功能序列逻辑来看,实际上是它上面的1-1小节的音乐。而且在每一个音段之内,又可以分别划分为“C-C-C-B”、“B-A-D-G”和“G-F-F-E”和“E-D-G-C”四个结构单元,音组之间由一个共同的低音相互连接。再看乐谱中的两条外声线,可以发现这段话自始至终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虽然在方向上有一些小的变化,比如“音符中的邻域”,起到了字母N所表示的“结构延长”的作用,但整体上并没有改变音阶的下移。图中用最粗的符号标出的音阶的前进就是这种运动趋势的反映。整段展现了I-II-V-I的整个和声序列,与作品前四小节的主和弦呈现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从1到19这一段看作是前四小节音乐行进逻辑的一种展开形式,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巨大的D(属)-T(主)行进”,它是在作品的最后一个层次(也就是申克所说的“背景”)展现给我们的,也就是作为作品原始结构核心的主三和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