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库赛维斯基的经典录音
EMI 20世纪大指挥家系列唱片(谢尔盖·库塞维斯基)
唱片编号:EMI CLASSICS CZS 5 75118 2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
拉赫马尼诺夫:死亡之岛
李斯特:梅菲斯特圆舞曲第1号
西贝柳斯:第七交响曲
哈里斯:第三交响曲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演奏:波士顿交响乐团(1、2、3、5),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4),伦敦爱乐乐团(6)
录音地点:波士顿交响乐厅(1、2、3、5),伦敦女王音乐厅(4,现场录音),伦敦艾比路录音室(6)。
日期:1944年11月22日(1), 1945年4月23日(2), 1936年5月8日(3), 1933年5月1日(4), 1939年11月8日(5), 1934年9月3-4日(6)。 我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一位主修音乐的同学在大学三年级才平生第一次听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作为一个自10岁起就开始贪婪地聆听标准保留曲目的人来讲,我总是深切羡慕那些每当听到这些曲目仍会兴奋与激动的人,这种反应本该属于那些在年老时才开始听古典音乐,生平第一次接触这些第一流的,震撼人心的杰作的人。我似乎对这些杰作太熟悉了。但现在,我意识到自己不必担心,收获总会不期而至。门格尔贝格、卡拉扬和其他的几位指挥似乎已经把对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发掘到了极致。但聆听该版本的录音给了我一种强烈的情感经历,就好像第一次倾听这部作品似的。
我急切要补充的,是不是因为库塞维斯基指挥得极快而使得它面目全非的。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里总能找到活泼的随意。库塞维斯基的版本趋向于在高潮来临之前放慢速度,而且在第三乐章后半部分的处理手法上也特为即兴。该乐章的速度同样也很缓慢,就像富尔特文格勒的作品(而且就和富尔特文格勒的指挥一样,在最初的震惊后是完完全全的折服。)然而乐曲基本的速度总体来说是很稳定的,并且音乐是一步步地向前发展。库塞维斯基对开场单簧管旋律之下的弦乐所做的修饰当即打动了我,而且我对Allegro con anima 一节里速度一开始就起来的表现手法也印象深刻。许多指挥家对它的处理通常开始是慢慢地、阴郁地,只在第一次高潮到来时才达到其真正的速度。而库塞维斯基则赋予了这一高潮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在别的指挥家手中,这或许是危险的,因为管弦乐队有可能早就已经释放了其最大的能量。但库塞维斯基精通器乐,并积累了19年多的经验,他知道乐队还能再释放出来一些,因此每一个高潮都盖过了前一次。他那种独特的渐进推向高潮的手法使得你几乎要钻到座位下面等待风暴的降临(然后他借助渐慢脱身),之后他又会坚定不移地继续指挥下去。
但是我最终所记住的全是弦乐那种晦暗的、依从的、忧郁的、昂扬的,能够展现无限动态形式的,整体一致表现出来的音色。就那个时代的录音水平而言,它听起来已经相当不错了。现场的感受则一定令人惊骇。
罗伯特·马太-沃克在他那篇绝佳的说明中指出:“出于一些不太清楚的理由”库塞维斯基在其有生之年的最后6年里,在波士顿再也没指挥过这部作品。伟大的艺术家们总要告诉我们说,不论他们的演奏在我们眼里看起来有多棒,其实离自己心中的理想还差得很远。也许这是库塞维斯基认为最接近他心目中完美理想的一次演奏,故他宁愿就此打住了。
拉赫马尼诺夫阴沉的音色获得了一种强有力的沉思效果,向那些手头上有作曲家与费城交响乐团1929年合作演奏版本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比较的机会,给他们了一些启发。李斯特梅菲斯舞曲的速度并不快(其实节奏相当适中),但是他营造出的那种变幻莫测,富有穿透力的音响世界与伯辽兹的杰作同处在一个水平线上。
有人猜测库塞维斯基在波士顿的长期执棒是他需要自己训练有素的乐团。第二张CD大部分的曲目是在伦敦灌制完成的,这表明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但同时也显示出指挥家与乐团长期合作所具有的优势。英国的两支乐团在弦乐演奏时表现出的那种老派的滑音技法是波士顿乐团没有的。如要可以的话,库塞维斯基大概宁愿把它们剔除出去。贝多芬作品里的这种滑音比西贝柳斯的更为恼人。你还可以感到为了制造出这么大的音量效果,BBC交响乐团是用尽了全力,而波士顿交响乐团则能从容应付,尽管这可能与演出时的紧张有关。不管怎样,这部现场录制的西贝柳斯《第七交响乐》一直是他作品里最伟大的录音之一,尽管是在70年前,但其中的电流声却出奇地小。前段时间在回顾品评伯格伦德时,我把他描述为“在许多方面最符合西贝柳斯作为当代作曲家这一角色”。我仍坚持这种说法,而且最终我还是更喜欢伯格伦德或是博尔特他们那种对作品富于耐心的、渐进式的诠释。但事实是今天的指挥家不可能尝试这种风格的诠释,这一点又增添了库塞维斯基在其还仍是新作品时所做的热情演绎的历史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写成之后的仅仅九年就听到它该有多好了)。它的录音效果以当时的水平看是极为不错的。
如果哈里斯圆滑一点的话,也许他就不会把他的交响乐放在西贝柳斯和贝多芬之间了。这是一部好的作品,但放在西贝柳斯的《第七交响曲》之后不免显得有些过于简朴。波士顿交响乐团弦乐暗沉的表现力很好地支持了这部作品的演奏,库塞维斯基就是这样毫无保留地把这种支持给予了他同时代的许多欧美作曲家。
1934年库塞维斯基再一次去伦敦录制贝多芬的两部交响乐:《英雄交响曲》和此碟中的《第五交响曲》。由于《英雄交响曲》开场和弦的节奏与后面的乐章丝毫联系不上,演出因此很是失败。库塞维斯基对开章的四音符动机的演奏速度之快令人大吃一惊。这是一次雄伟、庄严、丰满的演奏,其效果与克伦偑勒式的庄严雄伟大相径庭。演奏时有少许轻微的渐速,但是与托斯卡尼尼不同,从根本上讲,它与富尔特文格勒或是门格尔贝格也相差得很远。我们相信库塞维斯基,这位低音提琴的大师,一定能为谐谑曲找到一个合适的节奏,让三重奏的爆发嘹亮震耳,但每一个音符仍清晰可辩。自那以后所出的许多唱片都没有这张清晰。乐曲的最后一章又是那么雄伟、庄严。可惜的是弦乐的滑音使得演奏显得有些陈旧,老套,尽管整部作品的演奏强劲有力,但与CD中其他的曲目相比似乎少了一点激情。像本碟收录的所有其他曲目一样,这部作品的音响效果在那个时代是最好的。如果库塞维斯基在波士顿也灌制了该交响乐,我很愿意洗耳恭听。
这套碟给人最持久的印象就是指挥总是能调动演奏者最深层次的情感。我们知道在最近几年,人们对托斯卡尼尼、比彻姆及其他“历史上的”指挥家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但就我所知,还没有发行过任何类似的“库塞维斯基版”以纪念指挥家许多商业性录音的重新发行,而且电台的录音档案也同样只是零星琐碎地,而不是系统地被作以研究。库塞维斯基在他那个时代享有的声望并不亚于上述提到的三位指挥家。这套碟的出品告诉了我们其中的原因。我希望它能带引我们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也希望这套“20世纪伟大指挥家”系列能跟“伟大钢琴家”系列一样,至少有些套碟能出第二、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