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印度尼西亚文学是什么?

印度尼西亚现代文学生于20世纪20年代,分成无产阶级反帝文学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学两大派。

印度尼西亚无产阶级反帝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马斯·马尔戈(1878~约1930),他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是《宫廷秘史》(1914),之后又写了小说《疯狂》(1915年?)、《大学生希佐》(1919)和诗集《香料诗集》(1918)。由于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倾向,因此作者遭到多次监禁。

《自由的激情》是马斯·马尔戈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一个出身土著官吏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因不满荷兰殖民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去寻求真理,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深刻地指明殖民地人民要获得独立自由,必须掌握革命的理论。作品正面塑造了为民族解放而探索、奋斗的早期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对印度尼西亚革命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另外,鲁斯丹·埃芬迪(1903~1979)的诗剧《贝巴沙丽》(1928年?),借用神话人物揭露殖民者面目,号召人们奋起斗争,也是较有影响的无产阶级反帝作品。

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学流派中,耶明(1903~1962)和萨努西·巴奈(1905~1968)最先采用十四行诗体写诗,是现代诗歌的开拓者。他们通过歌颂祖国河山,缅怀民族历史,来表现民族主义精神。在小说领域里,麦拉里·西雷格尔的《多灾多难》(1920)和马拉·鲁斯里的《西蒂·努尔巴雅》(1922)以其反封建习俗、要求婚姻自由的主题,赢得了广大读者。此外,穆伊斯(1890~1959)的小说《错误的教育》(1928),是印度尼西亚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揭露种族歧视和殖民教育给印度尼西亚民族造成恶果的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0年代,印度尼西亚出现了全国性的文化月刊《新作家》。经常在此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家被称为“新作家派”。

在小说方面代表人物是主张“艺术是社会的镜子”的小说家尔敏·巴奈(1908~1970)。他的代表作《枷锁》(1940)是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揭示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虚伪生活和颓废思想。作品通过一对夫妇由于私欲和虚荣心引起矛盾,分手后才从过去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的故事,说明个人欲望的束缚如同枷锁一般,表现了30年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新作家派”的代表诗人有阿米尔·哈姆扎(1911~1946)和阿斯玛拉·哈迪(1914?)。他们的诗歌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但风格不同。哈姆扎的诗集《相思果》(1941)和《寂寞之歌》(1937)主要表现恋情、乡愁、绝望等凄婉低沉的感伤情调;哈迪的《夙愿何时酬》(1932)等诗篇热情豪迈,充满了反对帝国主义,要求独立的战斗激情。

1942~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期间,印度尼西亚资产阶级作家大多创作“双刃文学”,即把为“大东亚战争”效劳的一刃和为民族主义的一刃结合起来。这时,作家的创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1945年印度尼西亚独立后,其文学也进入了现代时期。除普拉姆迪亚以外,乌杜依·达唐·宋达尼(1920~1979)也比较著名。他创作的剧本有《笛子》(1948)、《饭店之花》(1948)、《阿瓦尔和米拉》(1952)等,内容多写对前途怀有希望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社会上的种种不合理现象。他的长篇历史小说《丹贝拉》(1949)是当时的的优秀之作,描写的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班达人民反抗荷兰东印度公司推行殖民主义政策的斗争。1950年“人民文化协会”成立后,许多新老作家,如普拉姆迪亚、乌杜依等,都写出了不少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人民文化协会”中有影响的诗人是班达哈罗·哈拉哈普(1921~)。他早期的诗集《沙丽娜与我》(1939)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1956年发表的诗集《来自饥饿和爱情降临的地方》,以铿锵有力的诗句表达了革命人民坚强的斗争意志,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在人民文化协会以外,代表民族主义者的诗人西托尔·西杜莫朗(1924~)和代表“最新一代”的诗人、作家阿伊普·罗迪等,在50年代也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