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情怀欣赏?
感觉总是朦胧飘忽的,不接受思维的描述,不受理智的支配。而感觉一旦与思考引起的理性联系起来,就会形成色彩形式的表象,就像画家心中的愿望、幻想、冲动在画笔的拼凑中转化为动人的色彩效果。
阅读顾城的《感觉》,你很容易发现感觉与色彩的关系,即从感觉色彩形式中,他经历了痛苦的生命反思,这是诗人想要告诉世人的。
灰色原本代表悲伤、难过、抑郁等感情。诗人只是“用黑色的眼睛看着“天”和“地”。是光背后的龌龊,是美好背后的丑陋,是事实背后的真相,让他感到压抑:“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
看完后发现诗人似乎理解了读者对“灰色”台词的心理感应,敷衍地给了我们一点安慰:“一身灰色/出两个孩子/一身红色/一身浅绿”。
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代表重生,代表希望。红色的孩子,绿色的孩子,终于“活泼爱笑”地走出了“灰色”的枷锁。孩子总是被认为是纯洁生活和新青年的象征。他们“身在一片灰/出”,喜人而生动,给人一种光明的“生机与活力和新的生命与希望”,但他们将何去何从?
眼前没有天堂,只能走在灰色的路上,再次走进灰色世界下的灰色建筑,面对灰色的雨。地球上没有天堂可以让他们的红绿永恒,他们必然走向另一种颜色,不是绝对的黑或白,也不再是红或绿。
红色+浅绿色=灰色。我们唯一的希望变成了失望,诗人总是喜欢打破世界的梦想。“两个孩子”——生命的象征——终于进入了灰色。悲伤是诗人的预设,是诗人痛苦的生命思考后的预设:生命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灰色的,悲伤的。
红色和绿色只是灰色的衍生物。感觉无疑通过对抗我们的情绪获得了表达的张力。它最终打破了我们美好的愿望:明天会更好,生活应该是光明的,阳光的。
诚然,总是灰色的人类生活有着极其消极的倾向。它在灰色中诞生,也会在灰色的道路上跌跌撞撞,一路煎熬,最后在灰色中死去。但是,生活可以以阳光的姿态一步步接近坟墓,就像叔本华警告的那样:“因为痛苦,我们才去生活。”
毕竟过程是红色或绿色的,就像《感觉》里的孩子,走在红色或绿色里,所以开始和结束都是灰色的,何必去过多的学习,因为人生的过程可以是阳光灿烂的。
扩展数据:
《感觉》是中国当代诗人顾城1980写的六首短诗中的第五首。
感觉
顾城
天空是灰色的。
道路是灰色的。
这座建筑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灰烬中
走过两个孩子
鲜红色
浅绿色
顾城(1956—1993),朦胧诗派代表人物,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调至山东昌邑县董重公社工作五年。回京后做过制糖工人和搬运工,1987受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讲座。1988去了新西兰,被奥克兰大学亚洲语言系聘为研究员。辞职后,他隐居在激流岛。
1992重游欧美,1993 10杀妻后自杀。他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书法和绘画作品,出版了《顾城全集》、小说《颖儿》和多篇散文。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