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朱一龙、童瑶、王志文主演的电视剧《叛逆者》?

《叛逆者》是一部非常“浪漫”的谍战剧。当然,我所说的“浪漫”并不在于剧中的感情戏,而在于整部剧的基调。

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这一性质,我将这部剧与《潜伏》相对比来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这一性质,我将这部剧与《潜伏》相对比来说明。与《叛逆者》相比,《潜伏》是一部非常“写实”的谍战剧。可以说,前者是一首抒情诗,后者是一篇记叙文。

从剧情进展来看,《潜伏》的情节是事件推动的,核心事件就是“我党卧底在国党内潜伏”,或者简单来说,就是“谍”。由此展开一系列小的事件,涉及隐藏身份、圆谎、传递情报等等。对于这种剧来说,线索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将每一个细节呈现出来,才能让观众信服。而在这一点上《潜伏》显然是非常优秀的。

而推动《叛逆者》进展的,其实更多的是感情和情绪,而非事件。这种方式的核心在于“感染”,就是去调动观众的某种情绪,寻求思想和心理上的***鸣,激发某种感情。在这种情况下,感情进展的合理,远重于情节的合理。对此,最典型的情节就是《论持久战》前后的剧情。

很多喜欢这部剧的观众,也不得不承认,这部剧有些地方不是那么严谨

很多喜欢这部剧的观众,也不得不承认,这部剧有些地方不是那么严谨。甚至当我们用放大镜去考究这部剧的各种细节,最多也只能说,这部剧的历史线是没有问题的,而很多情节的逻辑,是被有意识模糊掉的。比如左秋明是如何在十分年轻的年纪就坚定不移地相信我党,并且潜伏进特训班,一直在为潜伏到高层做准备,比如顾慎言让陈默群救男女主时是如何做到瞒天过海,靠着两口棺材就完全不被发现的。

林楠笙如何在重庆几年间就与戴笠和毛人凤发展了如此好的关系,仅仅靠刺杀上村净和破获电台吗?当然,很多热爱这部剧的观众,可能会从中找到很多细节或者说得通的逻辑来解释这些地方,但是我仍要强调,普通观众、尤其电视观众,不会被“放大镜”和“进度条”说服。好感与考究,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不能颠倒。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潜伏》就像杜甫的诗,当你读到他的诗句,比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就能看到当时的画面和场景。而《叛逆者》就像李白的作品,比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你能明白他要表达的是什么,而且能感受到激荡的感情,并被其感染。而这种“浪漫”的抒情性,原因主要在于两点。一是时间跨度,二是角色设定。

从时间跨度来看,《潜伏》的剧情是45年到49年,时间跨度并不长

从时间跨度来看,《潜伏》的剧情是45年到49年,时间跨度并不长。而且这时抗战已经胜利,时代背景比较单纯,就是国***内战。

而《叛逆者》是36年到49年,背景相对比较复杂,甚至连全面抗战都还没有开始,国党还是主要的执政党。要讲述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中的故事,就只能在每个重要的时间点选取某些重要的事件。而每个事件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详述,通俗点说,就是“让观众get到要表达的点就可以了”。与之类似的,就是《觉醒年代》,觉醒年代虽然时间跨度不长,但是那个时候重要的人物太多,思想的碰撞太繁杂,因此也只能选每个人物在重要的时间节点的重要的事情来表现重要的内核,而不能详述每个人的细节特点。

从角色设定来看

从角色设定来看,在下面所附的回答中,我曾经简单说了一下,余则成是成熟的,而林楠笙是理想主义的。但是我这里要说的是另一个方面,是跳出剧情之外,从抽象的角度来说。那就是,潜伏的角色都是非常现实的,而叛逆者的角色都是非常理想的。

这种“理想”的意思是说,他们的象征意义远大于现实意义。当你看着他们的时候,想到的不是他们本身,而是他们这一类人。前者的***性是利他的***性,而后者的***性是利己的***性。这两种***性,其实都是人性,只不过是人性的两个方面。当把这两个方面分开并在每个角色身上放大的时候,利他和利己的对立就会激发我们的***情,引起我们的思考。

或者可以说,时间跨度让这部剧需要选择一种规避细节的方式,而角色设定引导观众忽视细节的不足,专注于情绪的***鸣,从而整体上达到一种浪漫的感觉。所以,《叛逆者》提供了另一种表现谍战的思路,不再局限于“谍战”本身,而是将“谍战”作为表达感情的手段。在这个方面说,我认为它也可以算是“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