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方的鼓(鼓名和位置)
安塞腰鼓可以几个人一起表演,也可以几千人一起表演。其气势磅礴,表现力细腻,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65438+10月1日,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安塞腰鼓是安塞三大奇迹之一。
齐天圣鼓,艺人模仿孙悟空的击鼓姿势和节奏,节目很励志,很有趣,很幽默。是灵宝市阳平镇肃南村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中原一绝。2006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城顾航,俗称“Ku谷子”,在韩城流传甚广。是陕西省渭南市所属县级市韩城的一种汉族乐舞。历史上,几乎更古老的村庄都有自己的锣鼓。无论逢年过节还是祈雨,总能听到激昂的锣鼓声。
长鼓:韩国长鼓,又称棍鼓、双棍鼓。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朝鲜族聚居区。
韩式鼓是两面鼓,两端音高不同。女鼓飘逸,男鼓活泼别致。打击乐器之一。一般由两端紧皮的空心圆柱体组成,用一个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击鼓声。近百年来,章谷在中国中原逐渐消失,但在朝鲜民间广为流传,故改名为长谷。
威风锣鼓是流行于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是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因其表演丰富多彩、气势磅礴,俗称“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都会出现在民间。雄伟的锣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相传这种形式的锣鼓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绛州鼓又称绛州鼓乐,泛指山西省新绛县汉族流行的锣鼓和打击乐。江州是山西锣鼓音乐的宝库。华清鼓、汾南车鼓、湘川锣鼓都诞生在这里。新绛县有三大区:汾北、汾南、河槽。汾北以敲锣打鼓闻名,汾南以敲锣打鼓闻名,禾草以敲锣打花闻名。
东北大鼓是流行于东北地区(黑、冀、辽)的民间艺术鼓书和鼓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在民间流传历史悠久,一度盛行于沈阳。清末沈阳曾设奉天府,故曾称“奉天鼓”。
法鼓是天津的民间乐舞艺术,以旧社会或圣社的表演形式出现。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以挂甲寺印青法鼓、杨家庄永银法鼓、刘元祥银鼓为代表的金门法鼓名列其中。打鼓是天津汉族民间流传已久的娱乐活动。法鼓一词源于佛教,指的是法堂里用来做事的鼓。鼓鼓起源于僧侣和道士演奏的音乐,后来传入民间。鼓牌是群众自己创造的,充满了地方色彩。
象脚鼓是傣族重要的民间乐器。因鼓身形似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傣剧伴奏。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族、傈僳族、拉祜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克木族等民族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算上云南?
木鼓,佤族语称为“克罗克”,是佤族的乐器和报警装置,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崇拜的圣物。在他们看来,木鼓是“接神之器”,是“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所以平时不能乱动,只有在搞祭祀警察、节日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门。木鼓是佤族、高山族、苗族和侗族的打击乐器。历史悠久,形制简单,读音较低,应用广泛。流行于云南、贵州、台湾省等地。
太阳的鼓励是极大的鼓励。每年的2月6日至8日,“科特”节是基诺族最大的节日。这一天,村里最高的长者卓巴带领村民在大鼓前祭拜神灵和祖先,然后围着大鼓跳舞。基诺族语中称之为“司徒国”,翻译过来就是巨大的鼓励。鼓的四周是形似太阳光线的木楔,所以叫“太阳鼓”。
铜鼓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打击乐器,常用于节日或一些隆重的场合。铜鼓鼓身似圆墩,腰扁弯,空心无底,两边有耳,花纹奇特。铜鼓也是西南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自汉代大将富博·马援夺得洛岳铜鼓以来,西南地区铜鼓出土频繁,文献中关于铜鼓的记载也是层出不穷。
巴合鼓是湘西苗族武术鼓的开山之作。“巴合鼓”作为湘西苗族武术鼓的开山鼓,以刚柔相济的节奏摆动。鼓手走在手中,推拉手掌,弓步跃进,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铃鼓,维吾尔族和乌兹别克族混合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
扁鼓是蒙古族、藏族、朝鲜族、满族、纳西族、彝族、苗族和汉族的一种打击乐器。蒙古语叫亨格勒格,藏语叫鄂阿、鄂穷、当木穷,朝鲜族、满族叫甲骨,苗族叫恩多尔,汉族叫月骨,鼓身扁而圆。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广西及华北地区。
人皮鼓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特殊乐器——人皮铃鼓,只有少数活佛法师才能拥有。用于密宗佛教的修炼,驱魔治病。
天水顾璇是一种汉族民间舞蹈,最初流行于葛覃和武山县龙泉乡,俗称“羊皮鼓”、“点高山”。旋转的鼓是舞蹈中的主要道具。由铁箍和精制羊皮制成。看起来像一把直径约30厘米,厚度只有1毫米的葵花扇..鼓表面画有图案,下面放有把手。手柄末端用铁环或小铜钹装饰。藤制的鼓鞭打在鼓面上,铁环和小铜钹频频震动。打鼓表演少则十几个人,多则几百、几千人,主要是男性青壮年。表演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持鞭,或捶心,或边鼓边舞。鼓点五花八门,舞步粗犷,技巧复杂,旋转自如,队形自由穿插,造型如风,声音如雷,充分展现了天水儿女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鹏鹏鼓,又称“牡丹花调”,是荷花瀑布的一个分支,是曲艺的一种独特形式。主要流行于福建东部的福鼎、霞浦、宁德、寿宁等县。
广东狮子鼓是单面鼓,八面鼓,这是它最大的特点。这种材料是用硬牛皮制成的。广东狮鼓的种类和变化比其他狮种多,基本配合了基本的舞狮动作,也可略分为三狮拜鼓、高狮鼓、低狮鼓、三狮抛鼓等几种基本鼓法。舞狮演什么动作,打什么鼓声;另一方面,狮子听到什么就跳什么。狮子和鼓必须合作无间。
河南盘古是河南的民间表演,是河南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开封鼓,又称大鼓、五指鼓,是豫北鼓的缩影。
八角鼓又称“八旗鼓”,因伴奏乐器八角鼓而得名。起初,八角鼓是满族军营中的“军歌”,盛行于满族贵族中,后逐渐形成说唱艺术形式。八角鼓在山东流传已久。闻名于山东济南、济宁、聊城、莱阳、胶州、淄博、青州、临沂等地,被誉为山东八角鼓。
水鼓舞是德昂族和苗族人民流行的群众舞蹈,它结合了水、鼓和舞蹈,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和村庄和平。但是德昂族和苗族的舞蹈方式有些不同。
湖北大鼓是流行于孝感、黄冈、武汉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又称“鼓评书”、“鼓京剧”。它于1950年被命名为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内广为流传。
羊皮鼓是青海民间法师或法师在做道场或跳biangbiang时使用的打击乐器。它击鼓时发出很大的声音,听起来像biangbiang的声音,所以村庙里法师做的道场叫“biangbiang社”。
广西渔鼓和鼓歌是按道家情怀分类的。又名桂林渔鼓。是广西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由道教演变而来。受湖南渔鼓影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以艺术家王仁和创作演唱的现代歌曲《王老头学文化》为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