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成标签,常与低俗、不雅关联,你怎么看?

看到这个话题,我下意识的一声嗤笑。2016年了,还有这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言论,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任重道远。

中国庞大的人口总量让每一类人群都存在被标签化的风险

这样的标签仅仅贴在女大学生身上吗?

1.74亿90后已成为中国社会新青年群体主力军,如此庞大的群体,当年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撕了吗?

100万中国城管遍布全国,在自媒体时代,多少人盯着城管的一举一动,被曝光的城管丑闻有多少?贴在城管身上的标签撕了吗?

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达到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粗略的估算,中国女大学生数量在1700万以上,这个数字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人口排名中都能排到前60名。如何能给1700万人贴上一个标签?

在中国庞大的人口总量下,任何群体的少数现象都能叠加出惊人的绝对人数,我们怎能无视这么一个简单低级的常识,就把脏水泼向近2000万的高校女生?

任何不谈比例的情况下只看绝对数字,都是耍流氓的分析方式。

媒体的推波助澜让女大学生等群体深受伤害

自媒体时代的流量就是金钱,各路真假媒体为了吸引流量,无所不用其极。各路下三滥的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密集推送、断章取义等蒙骗手法不断突破传媒底线,我们见得还少吗,还想忍下去吗?

这些无良媒体营销号把我们当猪,拿料套我们,有的人还垂涎三尺,吃的津津有味。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网络低俗化的现状正是网民每一次的点击选择出来的结果。

我不做价值判断和道德批判,但最起码我们总不能正义凛然地站在自己制造出的污泥里,把这顶脏帽子扔给女大学生吧?

幸存者偏差导致的偏见和误解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陷阱,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就如同发生在女大学生身上的种种负面新闻同样发生在其他年龄、性别、职业、身份的人群中,可人们会忽略遗忘其他人群,唯独记住了女大学生群体中的负面消息。长此以往,偏见逐渐根深蒂固。

另一方面能够被媒体关注的原本就是小概率事件,我们一次次在媒体上看到的女大学生负面消息都是经过大量筛选后“存活”下来的能吸引人目光的种种匪夷所思的事件。当公众聚焦这些“非常态”现象,肆意给女大学生贴标签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明白我们其实早已坠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中?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我并不否认女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丑闻的真实性,可丑闻的责任仅仅在于那些女性吗?

女大学生裸贷背后的情色交易仅仅靠女生一人就能完成?那些挂在网络上出售的裸照难道是女性去购买的消费物化女大学生群体的难道仅仅是她们自己

我们要承认一点,当今社会仍然是男权社会,追逐女性,消费女性的几乎都是男性。每一个出卖肉体的女大学生背后通常都有一个嗜色如命的男人,谁又比谁高尚?

我们可以批评那些不自爱,不自重的女大学生,但不要站在道德高地上一昧的指责“红颜祸水”,那是封建时代替男人甩锅的借口。而把低俗、不雅的标签贴在近2000万女大学生身上,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