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动人的歌喉与嵇的无愁乐论有何异同?
《声触》与嵇的《声无哀乐论》的异同如下:
嵇康是魏末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在政治上充满正义感和反抗精神。他反对金朝统治者司马的封建礼教,提出“不要唐舞,要薄孔伷”。由于他对统治者司马的不合作态度,他被杀了。
《声无哀乐论》是他写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其基本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情感的情绪。
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悲与喜是情绪的表达,两者没有直接联系,从而否认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悲与喜,不承认音乐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他说音乐能感动人,音乐能唤起人的悲喜之情,但并不是音乐本身表现出任何悲喜。
他认为音乐只是一种“和”,之所以能引起人的悲喜,只是因为悲喜“先由心起,后因和而现”。嵇康承认,不同的乐器会发出各种音色、大小不同的声音,它们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是,无论是凶还是静,其结局都必须归于“和”,即“美”。他认为,正是这种“美”才能感动人,激发人的情感。
嵇康有时会用“善”和“恶”这两个词来形容音乐的好坏,但他把“善”和“恶”与情感分开了。他说:“当声音被善恶支配时,就没有什么悲喜;悲喜应该是以情感(为主)为基础的,那么声音就没有什么了。”因此,完全否定音乐可以表达人们的悲伤和喜悦的感情。
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嵇康的音乐思想在很多地方是非常矛盾的。例如,在其他场合(如在福琴),他肯定音乐创作是感性的。“劳动者歌唱他的故事,音乐家舞蹈他的作品”。
同时,他肯定《郑声》(民间音乐的统称)很精彩,他肯定是被郑声感染了。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大多数音乐美学文献都认为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或表达某种内容,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