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加强乐理。

首先,可以在中国学术期刊上找到专业文章,其中包含了各种期刊自成立以来发表的文章。你只需要搜索相应的条目就可以找到。

二、作曲技术方面的书籍主要有

1,复调类:

斯克列布科夫的复调音乐[苏]。反式。吴佩华和冯晨宝。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1二月版,据музгиз 65438。

对位法概要。查尔斯·柯克兰。反式。小淑贤。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12。这本书是根据巴黎Heugel1926的版本翻译的。

对位。作者沃尔特·普雷斯顿。由唐琦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3月1984,版本1。该书根据伦敦维克多·戈兰茨1950修订版翻译,第一版由W.W .诺顿公司于1947年出版。

复调音乐。段平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1。

全书分上下两卷,八章十六节。包括本书的引言和结论。第一卷包括第一至第五章,包括支撑技法、旋律、对比二部、模仿二部、对比三部、模仿三部、对比四部及以上、模仿四部及以上等。第二册是第六至第八册,内容包括赋格概述、赋格的应用以及其他复调音乐。本书主要讲解了复调写作中旋律的各种组合方式以及复调音乐的各种体裁和形式。不附练习。

复调音乐基础教程。赵德义和刘永平。音乐自学系列作曲卷。谢功成、童忠良、曾立忠编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二月。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章是对位法,共十章。下篇是复调音乐体裁,共九章。附有练习和答案。第一部分简要阐述了对位旋律的写作原则,以及各种对比和模仿的写作手法。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一般对比式复调小曲、炮仗曲、创作曲和赋格曲的结构形式和写作要领。此外,还介绍了复调及复调写作在主旋律音乐中的应用。

中国音乐复调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1992年5月。

本书分为两部分,共八章。它包括前言、引言、四个附录和后记。第一部分是复调音乐的基础、形成和发展,包括中国传统音乐中复调因素的主要表现、中国现代职业音乐中复调思维的形成以及中国当代复调音乐理论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是关于复调思维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表现,包括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赋格组曲、赋格、赋格段落的写作特点,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模仿复调的表现,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对比复调、支持复调等综合类型。本书第一个附录是关于马思聪作品中复调写作的艺术特征,第二个附录是关于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赋格写作,第三个附录是关于本书使用的符号,第三个附录是关于参考书目和文献。

20世纪复调音乐。作者:于素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8月5438+0,1。

全书共13章,包括绪论、复调音系的复调结构、双调性到多调性的复调结构、全音阶的复调结构、非序列无调性音乐的复调结构、20世纪复调节奏创新概述、节奏复调形式的节奏主题、复调节奏序列的复调结构、微复调结构、复调风格的复调结构、20世纪赋格的演变与变异等。

赋格写作。陈写的。合成技术理论系列。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11。

全书主体共十二章,包括主题、回答、对仗、呈现、间奏、中间部分、立即模仿、再现和结尾、赋格的总体布局、二三赋格的写作、声乐赋格和赋格。包括引言和结论。

本书既讲述了赋格写作的一般原则,又结合中国民族调式、声调的特点,对如何处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赋格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原则。

2、曲式与音乐分析

形式与作品分析。由吴祖强编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11。2003年6月,第二版。修订版。

全书共十二章,一个解释,一个后记。第一章是绪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音乐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第二章是音乐表现手段,第三章是曲式——一个段落及其组成部分,第四章是单二部曲式,第五章是单三部曲式,第六章是复三部曲和复二部曲式,第七章是回旋曲曲式,第八章是变奏曲式,第九章。

本书是我国较早出版的音乐教材,于1961年夏季在北京召开的高等音乐院校教材会议上,经专门小组审议后修订。该书不包括复调音乐形式和作品的分析以及整个歌剧的分析。这本教材收录了一些中国作品分析,在中国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中使用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本书是中央音乐学院入学考试的主要参考书。

大规模的形式主义。珀西·秋思著。由许勇三翻译。秋思的音乐理论系列之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版本1,根据G.Shirmer,Inc.1943翻译。

这本书由四篇文章,十六个章节和译者的话组成。第一章是变奏,包括基本动机、基本低音或固定低音、帕斯卡利亚、七孔、小(或简单)变奏和大(或高级)变奏。第二章是回旋曲,包括第一、二、三回旋曲。第三部分是奏鸣曲式,包括奏鸣曲式、奏鸣曲式、小奏鸣曲式作为三种曲式的扩展、不规则曲式、独特的结构和序曲等。第四部分包括复合形式等等。

本书是《旋律音乐形式》(中文翻译是苗译的《形式主义》)和《对位法的应用》的续篇。主要面向致力于音乐分析研究和从事音乐创作的学生。书中通过解决连续练习熟悉古典音乐的曲式,期望在此基础上取得真正的进步。这本书的一个特点是注释非常丰富,很有启发性。

音乐作品分析。作者:博·阿拉波夫。中央音乐学院编辑室编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6月1。

全书分为两部分,共21讲。第一部分是音乐部分,第二部分是体裁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简单一部结构、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杂三部曲式、变奏曲、声乐变奏曲、回旋曲曲式、回旋曲曲式、奏鸣曲曲式等。下一部分包括古代组曲、新组曲、标题组曲、交响组曲、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标题音乐和柴可夫斯基的。该书还附有参考光谱的例子。

本书是前苏联作曲家鲍勃·阿拉波夫1955至1956在天津中央音乐学院的讲课记录。由其编辑室翻译,由其作曲部编著,出版于1959。这本书的一个特点是更多篇幅涉及俄罗斯民歌和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

器乐学。[匈]韦纳利奥,张睿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版,据ZENEM?基阿德?v?利亚拉特布达佩斯1955版。

这本书由两篇文章和一个后记组成。第一部分是理论部分,包括主题、叙事曲形式、奏鸣曲形式、回旋曲形式和套曲形式。第二部分是练习部分,包括贝多芬第65438号奏鸣曲+0-32的结构分析。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形式的专著。可以帮助读者从曲式和作品的分析中了解和熟悉贝多芬的每一首钢琴奏鸣曲,看到贝多芬作品在青年、中年和老年不同时期在曲式上的发展变化,从而帮助读者掌握曲式的内在规律。但书中一些概念的表述与我们常见的音乐作品并不一致。此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1981韦纳编著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音乐分析。《美国》作者约翰·怀亚特。张宏道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版,9月。

全书共分九章,包括前言和正文。包括分析的目的和性质、分析方法、音乐的基本单位、标准化结构、旋律与节奏、和声与节奏、对位法、声学因素、合成与结论。

本书是国内较早翻译出版的音乐分析专著,从音乐创作的各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其在音乐分析中的功能和作用。是我国相当一段时期音乐分析的必备参考书。

自由作文。作者【奥地利】申克。反式。陈世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版,1997年8月。这本书是根据维也纳奥斯瓦尔德乔纳斯,版本1935翻译的。

全书正文分为三部分,有中译本序言、译者序言、作者献词和附录。本书第一部分是背景,包括背景、基本结构和基本结构的形式。第二部分包括中间场景,包括中间场景的一般描述和中间场景的具体特征。第三部分是展望,包括严格对位法的概念,背后的结构层次,具体的前景事件,节拍和节奏形式等。附录包括主要术语对照表、谱例中的著作目录、谱例中的外文著作目录、谱例中的说明性文本释义表和谱例。

作者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三卷本的系列丛书《新音乐理论与构想》。前两卷是和声声学和对位法。这本书是第三卷。该书采用结构层次的一般原理,通过简化还原将音乐分为前景、中景、背景三个层次,用图解的方法表达音乐内容中的结构关系,是音乐分析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形式主义基础教程。谢功成。音乐自学系列作曲卷。谢功成、童忠良、曾立忠编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

本书是音乐自学系列作曲卷的分册,共19章。包括绪论、音乐小节、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多段式结构、三部曲式、回旋曲、变奏曲、奏鸣曲、回旋曲、组曲-组曲、回旋曲(交响乐)组曲、声乐组曲、合唱。每章都附有练习。有些章节有相当多的例子,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音乐分析与创作。作者杨如怀。合成技术理论系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修订版。

这本书分为两册。第一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和旋律,包括绪论、旋律的节奏与节拍、旋律的调式与调性、旋律的音高、旋律运动的逻辑等等。第二部分是发展音乐的基本技法,包括素材的保存与变化技法、多声部呈现及其写作技法、整体构思。第三部分是音乐语句的结构,包括引言、基本结构、派生结构和语句结构分析。第四部分是作品的音乐结构,包括引子、并置、再现、复合、循环、变奏、奏鸣曲、回旋曲、复调、套曲。边缘曲率等。第二卷是第一章的谱例。

分析音乐的方法,对应的例子,对创作的分析和指导,各种技术理论的讲解,交替进行,互为补充,全书的一半也贯穿了分析与创作关系的思路。在第四部分,作者还提出了四个全新的课题,即再生产形态和边缘形态。

彭治民音乐分析基础教程。音乐自学系列作曲卷。谢功成、童忠良、曾立忠编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版本1。

全书正文共分九章,包括主题分析、形象分析、节奏分析、曲式分析、比例分析、和声分析、调性分析、声音分析等。有两个附录和参考答案:自学辅导,归约分析入门,集合分析入门。每一章都有练习。

本书根据20世纪音乐分析的目的性、选择性、实证性、过程性、参照性、相对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将相关方法和内容融入到当代音乐分析范围内的具体案例分析中,为当代音乐分析提供了大量资料。这是一门实用的音乐分析课程。

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作者彭治民。现代作曲技法系列。赵德义童忠良编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2004。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30章。包括对勋伯格、亨德米特、梅仙、科威尔、约翰·凯奇、乔治·克拉姆、布雷兹、里盖蒂、哈德克、克拉内克、瓦雷泽、贝利奥、斯托克豪森、伯杰、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肖斯塔科维奇、克拉姆、罗中容、熊猫人斯基、韦伯等人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新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分析课程。教材里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他关于创作的大概介绍,对音乐思想的归纳解读,以及不同程度和方法的分析。每章都有重点、总结和练习。本书的特色在于,既强调在新音乐语言、新技法、新声音方面对分析研究对象的探索,又试图梳理现代作曲技法发展的基本历史轨迹。既分析和探讨新音乐作品本身的技术处理及相关问题,又关注与之相关的历时性发展和共时性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是对作品由表及里、由这里到那里、由全面到具体、由微观到宏观的案例式分析,必然会贡献出具有“经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

音乐句法结构分析。作者顾承志。北京:华乐出版社,1,1998年5月。

全书分为绪论、上篇、中篇、下篇四个部分,附后记。绪论涉及音乐句法结构的概念、分析的目的、分析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第一章是关于音乐的句法结构单位,包括音乐逗引、音乐节、乐句、音乐片段及其同级结构单位、复调片段及其同级结构单位。中间部分是关于音乐句法结构单位组合的类型和结构功能,包括均匀和不均匀结构、单一结构和复杂结构、重复、对比、重复+对比、复杂等等。第二部分是音乐句法结构分析,包括句子逗引标记、句法结构单位层次判断、分析层次、分析方法、分析步骤、分析报告、分析演示等。

本书提出了新类型的句法结构单位(如准短语、复杂段落等。),论述了音乐句法结构单位的组合规律,形成的一些结构类型及其结构功能,并结合实例详细说明了句法分析的各个方面。

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作者姚。现代作曲技法系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1。

3、1和声学

和声声学基础教程。谢功成、马国华、童忠良、赵德义。音乐自学系列作曲卷。谢功成,童仲良,曾立中编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 1992年5月。

这套教程是《音乐自学系列作曲分册》的一个分册,是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四位专家的杰作,也是国内专家编写的、声学教程中使用最多的一套教程。

《和声声学基础教程》分为上下两册,共44章,两个附录。这套教程从和弦的作曲入手,涵盖了传统和声写作的全部内容,并增加了自然调式、民族调式和同宫制和声写作,融合了调式复合和谐音综合调式。教程第一册附录1由三个音乐实例组成,每个和弦按照和声进行顺序标注。附录2是练习的答案。教程第二册附录1是近代大小和声系统的发展,附录2是部分习题的参考答案。附录一包含了谐音综合调式、同音综合调式、中音三度循环、现代和声的功能网络,拓展了基础和声学课程的内容。同时,本课程新增加的内容是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并被应用于和声与声学的研究。

现代和声的功能网络。童仲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四月。

这部专著包括前言、前言正文、两个附录和后记,是童忠良教授在80年代初在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正文包括七章:调性扩展与功能扩展,古典和声的支柱和弦与骨干和弦的变奏,双音同形与对称宫角轴,音级的功能与功能意义上的音级概念,功能家族外同名的关系以及重调循环与功能网络的分析。该书从简单到复杂,重点讲述了和声的基本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它涉及到具有广义调性的和声技法,从而涉及到一定的功能关系,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和声语言。附录1是50例和声分析,附录2是千分八度值和笛卡儿法则标记。

现代和谐思维发展概述。王。上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编辑部。音乐艺术副刊之一,1982 165438+十月。

这部专著包括引言、正文、结论和注释。由音乐思维和音乐语言辩证发展的历史回顾、现代和谐思维的两大分支、现代和谐思维发展的根源和新的思维形式的初步研究三章组成。它试图在纷繁复杂的新和声技法背后探寻其发展的根源和线索,“以求在混沌中窥见一斑,理出一条头绪,为理解这一时期复杂的和声现象的本质做出初步的尝试。”

中国五声音阶调式和声与风格技法。刘雪艳。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八月。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调式和声,包括中国五声音阶调式旋律的特点、和声功能与色彩的关系、五声音阶和弦外音、偏音的弱化处理、谐音调式的重叠、谐音调式的混合。第二部分是扩展的五声音阶和声技法,包括和弦结构的多样化、复合功能与复合和弦、谐音极端调式的交替、多调式的重叠、变调中的五声音阶处理等十章。第一部分是调式和声的基本技法,后十章是扩展的五声音式技法,借鉴了现代和声的探索性技法。每一章都附有和声的例子,一定数量的书面练习和分析练习,有的还给出一些提示。

和声声学教程。[苏]我·杜波夫斯基,S·叶夫舍耶夫,我·斯波索宾,弗·索戈洛夫。反式。朱世民。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苏联的第三次修订。(修订版),由陈敏翻译。刘雪艳修订,1991八月。这本书是根据苏联1984年第九版重新翻译的。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60章。是建国以来我国使用范围最广、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声学教材之一。这本书科学、细致、有序地总结了传统和声。这种解释合理而透彻,为和声声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在和声记谱法方面,该书采用了声级和功能的混合记谱法。从教学安排上看,该书循序渐进,章节合理,规则严谨但易于掌握,要求明确,易于记忆,是不可多得的和声初学者教材。此外,该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些规则太机械太死板,有些和声技法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今天实用价值不大。

书中附有大量的写作和分析题。目前,人民音乐出版社已经出版了黄虎威主编的这本教材第一册中习题的参考答案。

和声声学实践教程。作者:林斯基·科萨科夫。反式。张宏道。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7月1,0955。这本书是根据1949版翻译的。

这本书由五章组成。书虽然不长,但还是包含了学习传统和声和写作练习(无分析题)的基本内容。本书的特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三和弦、七和弦、自然和变音级、三和弦之间的关系、四和弦及其声部级数等。第二章介绍各级同调和弦的连接方式与规则、终止、和声与不协和,第三章介绍各种调音的方式与方法,第四章是旋律多彩,包括各种和弦外音的处理方法,第五章是四分法与。

传统与声学简明教程。作者保尔·欣德米特。罗忠荣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11十月版。这本书是根据1944的修订英文版翻译的。

这本书分为两册。第一册的副标题是练习简化规则,共十六章,主要讲各级各类和弦的构成、连接和运用。第二册共六章,副标题是高级和声实践,主要指导和声调式和调性布局在实践中的应用。第一章由四首大炮弦乐四重奏,两首女高音(或男高音)和钢琴的歌曲,两首女高音,女高音和男高音合唱,两首混声合唱,第二章由两首女高音和钢琴的歌曲,两首混声合唱,第三章由四首混声合唱,弦乐三重奏的主题和变奏曲,三首单簧管(a .第五章是小钢琴曲,三首簧片风琴小曲,第六章是弦乐乐队组曲, 二二赋格,二二器乐赋格,三三声乐赋格,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圆号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弦乐四重奏主题与变奏。

和声声学。《美国》作者珀西·奎托斯。苗编译。丘处斯乐论丛书第三修订版。叶晚书店,1949,1。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第2版。本书根据G.Shirmer1931版编写。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章,共54章,三个附录。第一个是和弦,第二个是不协和音,第三个是变调。附录1:练习题精选答案;附录2:和声声学的应用;附录3:本书专名和名称索引。正文有七十道习题,附录有十道习题。

该书以五度生成理论为基础,按照五度生成形成大音阶,用于确定各和弦与各音的相对重要性关系,划分不协和和弦的等级,系统化地改变声音。此外,五音以上被归为外和弦,所有外和弦都被归为邻音,这使得其和弦理论趋于简化。

书的英文书名是《声调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即音系关系的理论与应用),现在的书名是译者加的。其中,附录1《问答精选》的注释几乎都是译者添加的。附录二“和声声学的应用”是译者从Chuse的作曲材料中摘录的。附录三已根据中国的习惯改写。

键盘和声研究教程:古典音乐和声系统理论。[匈牙利]作者:Kestrel Llolinz。由,邹,徐振华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1,书是根据ZENEM?基阿德?v?LLALAT BUDAPEST1954第二版翻译。

全书共分三章,包括28个键盘练习题、6个分析练习题和3个附录,涵盖了合音和走调和声的全部内容。附录1是本书各节作业的低音,附录2是参考答案,附录3是补遗的变调练习。

这本书系统、准确、简洁。作者根据和声声学的作用原理、声部运动原理和古典音乐作品的实际,在实践中指出和弦进行和声部进行的最佳方案。书中还要求学生用眼睛读谱,用手弹奏和唱一个音,用耳朵听声音,用大脑思考,同时往前走。通过训练,学生可以将和声理论的逻辑与和声声音的形象统一起来。

顺序音乐写作基础。郑英烈编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65438+2月1。

全书分为两部分,包括十七章和三个附件。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和技术,第二部分是作品分析。第一部分包括十二音体系的历史传承、序列的类型与结构、旋律写作、多音织体中的序列用法、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声乐写作、综合序列作曲与自由无调性、自由序列写作等。第二部分分析了勋伯格的钢琴组曲、魏博恩的钢琴变奏曲、伯杰的小提琴协奏曲和罗钟。附件一是《采芙蓉江》的乐谱,附件二是《夜景》的乐谱,附件三是艾伦·福特的收藏表。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序曲写作的教程。简要介绍了序列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序列音乐的各种类型和结构形式,并从旋律写作、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方面论述了序列音乐的写作要点、基本原则和各种技法。对广大专业音乐人和音乐院校师生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十二音序列。作者王振亚。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7月1版。

本书正文由四部分组成,包括前言和参考文献。第一部分:序列的构成。第二部分:顺序的变化。第三部分:序列的应用,包括曲调中的序列、织体中的序列、引子和主题中的序列、音乐中的序列、音乐结尾的序列,以及序列应用的其他问题。第四部分:十二音系列作品实例,包括勋伯格的钢琴作品(Op.33A)、魏博恩的弦乐三重奏(Op.20)、巴比特的三首钢琴曲(第一部分)。

本书重点讲述了十二音序列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是关于十二音序列写作的重要书目,也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十二音序列”课程的教材。

20世纪的和声:音乐创作的理论与实践。文森特·波斯凯蒂。刘烈武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版本1。这本书是根据W.W .诺顿&;公司纽约1961版。

这本书包括引言、十三章和一个附录。第一章音程,第二章音阶材料,第三章和弦三度叠加组成,第四章和弦四度叠加组成,第五章附加和弦,第六章和弦二度叠加组成,第七章多和弦,第八章混成与体现和声,第九章和声方向,第十章节奏调整与力度,第十一章装饰与变形,第十二章。这本书的每一章还附有参考曲目和应用问题。

你可以按照我的方法搜索这类文章。